一颗螺丝被精准拧进预定位置,王焕斌将网线接入控制柜,一台组装超过14年的凸轮自动车指示灯闪烁了几下,正式接入物联网系统。在贵安新区东江立悦设备有限公司车间,近几个月已经完成了40台老设备的数字化改造。


【资料图】

生产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采集页面。

“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公司总经理袁建平话语中透着坚定。随着母公司贵州贵安新区东江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三期生产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这家扎根贵安新区的传统制造型企业开启了数字化转型新征程。

贵安新区东江立悦设备有限公司研发团队讨论设备运行情况。

面对车间里型号各异的设备,改造难度超乎想象。“这些‘老伙计’投产时,物联网还是个陌生词汇。”袁建平指着一排正在生产中的老设备说。

技术团队创新采用“一机一策”方案,为老旧设备量身打造数字化改造计划。除了加装传感器、接入系统外,还对设备本体进行了针对性优化升级。

车间里,凸轮自动车1.0到3.0版本并列运作,构成一幅生动的技术演进图。最新型号的设备自动采集运行数据,老设备则通过新装传感器“学会说话”。

凸轮自动车1.0到3.0版本。

“数据采集是第一步,我们要让每台设备都成为数据的生产者,更是智能制造的参与者。”袁建平指着正在安装的客订设备说,“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分析找到设备升级的痛点,找到了优化方向。”

在系统工程部部长王天元的电脑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正在重塑生产管理模式。“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时间、故障率和产量数据,我们将能精准把握每台设备的健康状况,科学安排生产计划。”说话间,他调出一张动态产能图,“看,这套数据能让我们去接下很多急单、大单。”

贵安新区东江立悦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提升,更催生了服务模式创新。通过设备运行大数据分析,公司能为客户提供精准的设备维护预警和产能优化方案。

“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提质增效,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袁建平望着车间里新旧交织的设备感慨,“这不是赶时髦,而是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贵安新区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袁建平深知他们必须抢抓大数据发展战略机遇,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探路。

贵安新区东江立悦设备有限公司研发团队讨论设备运行情况。

从单台设备改造到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眼下,东江立悦正在探索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正映射出贵州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在这片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土上,传统制造企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丁亚

编辑 张开学

二审 金忠秀

三审 王鲁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