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年2月19日至3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雨水渐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告诉记者,雨水位于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位,是农历正月的中气。在汉代以前,雨水节气位列第三,排在惊蛰之后。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为了避“启”的名讳,“启蛰”被改为“惊蛰”,位置也与雨水调换。西汉刘安的《淮南子》首次记载了雨水在立春之后的顺序。萧放说,雨水位置的调整,是基于古代阴阳五行观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花信与物候
二十四节气对应七十二候,每个节气有三候,每候有五天。其中,从大寒到谷雨八个节气对应着二十四番花信,即八个节气的每一候分别对应一种花的花信。萧放介绍说,雨水的花信是:一候油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杏花春雨江南”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经常出现的景象。雨水之后,街头叫卖杏花的人构成了江南独有的一道风景。南宋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古时卖花盛行吆喝,正如《梦粱录》所描述:“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史达祖正月十八听闻了深巷杏花叫卖声,挥笔写下“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的感叹。陈维崧亦在《探春令·咏窗外杏花》中写道:“满城微雨,频上街头卖。”
杏花带雨,透露出的是春的气息。淡雅的杏花,与蒙蒙的江南春雨营造出和谐而充满诗性的意境。卖杏花是江南一带的地方习俗。赏杏花更是江南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市井的烟火气遮掩不了人们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即使平凡的百姓,也懂得欣赏春天的姿色,寻找生活的雅趣。
二十四节气也对应着七十二物候。古人眼中的雨水物候标识是:一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雨水时节,冰雪消融,水里的鱼儿不再“负冰前行”,贪吃的水獭也变得活跃起来,把在水里捕到的鱼陈列在岸边,摆成一排,如同祭祀一般。雨水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日,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雨贵如油
在萧放看来,虽然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小节气”,既不属于“四立”“二分”“二至”这些“大节气”,也不能与“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相提并论,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觑。雨水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对气候的观察。
萧放解释说,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因此雨水节气对于农事非常重要。立春之后,天气转暖,东南季风吹向陆地。来自太平洋的暖流带来了农作物生长最需要的雨水。风调雨顺,春雨充足的气候,会带来一年的好收成,湖北农谚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粒粒饱”“立春要晴,雨水要淋”的说法。然而在很多时候,春雨来得并不及时,春旱现象时常发生。春旱对春耕、春种十分不利,“雨水无水多春旱”“雨水不落,下秧无着”“春雨贵如油”……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春耕都需要雨水的滋润,因此人们在立春之后也会格外期盼雨水的到来。
雨水时节也有着许多与农事相关的习俗。雨水节气在南方被称为“可耕之候”。虽然雨水前后气温仍然较低,但土质已经开始松软,人们要在这个时候翻耕农田,做春种的准备。翻耕要趁早,农谚有云:“正月耕田是黄金,二月耕田是白银”。
另一个农事习俗是“捞河泥”,即把河塘和湖塘里的泥捞上来,用作田间的肥料。萧放介绍说,捞河泥可以驾船,农人站在船头,用竹竿套着网兜探到水底,将淤泥捞上来,装满船,再运到田边。不撑船的话,也可以拿舴盆在水里捞。舴盆在旧时的江南很常见,长七八尺、宽四五尺,椭圆形,盆沿外边有一个铁环,可以用来在水中固定。还有个钉耙,好像浅口的簸箕,以七根带弯的铁钎由铁条串成一体,其间又有缝隙用来渗水。钉耙有根青翠的竹把杆,农人按着水深截成称手的长度,在水里上上下下地捞。捞上来的淤泥都是极好的肥料,农谚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描述的就是人们挖河泥做肥料的景象。
占稻色,拉保保,回娘家
耕作伊始,农人们总是对一年的收成充满期盼,由此产生了用爆米花占卜年景收成的有趣习俗,叫“占稻色”。
萧放说,宋代,江南人便有了用糯米谷占稻色的习俗,他们把糯米谷放在锅里炒,糯米遇热爆出了米花,根据米花的成色预测一年稻谷的收成。米花越多越大,丰收也就越喜人。
爆米花,也被古人称为“孛娄”。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他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自注中又说“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李戒庵《漫笔》有《米花》一诗描写的景象更加生动,诗云:“东入吴城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
一些地区在雨水时节还有“拉保保”的民俗。萧放解释说,“拉保保”即拜干亲,主要形成在四川地区。旧时人们担心孩子不好养活,于是会在这一天给孩子寻找一个干爹或干妈,来守护孩子茁壮成长。萧放说,在雨水时节“拉保保”取“雨露滋润易生长”的寓意,这其实也体现了旧时人们在养育生命力脆弱的孩子时,希望得到集体和社会力量帮助的愿望。
雨水节气回娘家,也是四川西部一带的习俗。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拜望父母。已生育过孩子的妇女要带上椅子、瓦罐肉等礼物,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贴身穿着,这样据说可以尽快怀孕有子。新婚的女婿会在这一天为岳父母送上两把缠着二尺红带的藤椅,对他们将自己的妻子养育成人表示谢意。岳父母则会回赠一把雨伞,让他在为妻小出门奔波时挡风遮雨。
雨水养生
雨水也是养生的关键时节。萧放表示,虽然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但天气仍然变化无常,“倒春寒”现象经常发生,因此雨水时节应格外强调“春捂”。
“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告诉记者,雨水节气降雨量增多,天气回暖的速度也有所放缓。在春季的六个节气之中,雨水期间的气温升幅是最小的。“由雪到雨,由冻到融,是一件特别花工夫、费能量的事,这也是雨水时节气温回暖乏力的原因之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赵静教授指出,雨水节气,天气回暖,人体腠理打开,易受风邪的侵袭,因此在加减衣物上应放慢速度,注重保暖,尤其是背部、腹部和足底这几个部位至关重要。保持背部的温暖,可以防止风邪侵袭“阳脉之海”督脉;保持腹部的温暖,可以预防消化不良以及感冒、腹泻;保持足部的温暖,则可以保持全身的温暖。此外,还应每日勤梳头,经常按摩腹部,促进气血循环,有利于促进消化,健脾除湿。
赵静说,随着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扰脾脏。《黄帝内经》里记载:“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尤其是脾虚的人更要注意保养。可以通过按压足三里穴、丰隆穴调理脾胃,以祛除湿邪。此外,由于肝脏主情绪的控制,所以在春季,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尤其易情绪波动,可采取冥想、气功,太极和瑜伽来帮助控制情绪。
“雨水节气期间,还可以食用适量的甘味食物以强健脾胃,并适当控制酸性食物的摄入。”赵静说,根据中医理论,春属木,与肝脏相应,其味为酸,因此春季可适量增加酸味食物以柔肝疏肝,但要注意不可多食,因肝木过旺会制克脾土,损伤脾胃,脾味为甘,所以可适量增加甘辛食物,肝脾同调。酸辛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及果蔬,如枸杞、山楂、柑橘、蜂蜜、白萝卜、竹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还提到“春时宜食粥”,利于调养脾胃,因此,雨水时节吃一些薏苡仁山药粥也是养生食疗的好方法。
“二十四节气让人更好地感知自然的韵律和气息,从而真切地体会到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与诗意。”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负责人张勃说,春天是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应循时而动,及时播种,不误农时。
张勃指出,二十四节气不仅关乎生产,亦深系生活。在现代社会,一方面人们愈发注重生命安全与健康;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脱离自然时序节奏,由此带来身体亚健康等一系列问题。“二十四节气养生应强调人和着自然的节拍,根据不同的节气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饮食与精神,这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