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妈粉”还是“姐粉”,她们投射给玲娜贝儿的爱,本质都是粉丝对自己的爱。爱玲娜贝儿就是爱自己的“内在小孩”,爱那个充满童真的、快乐的、小时候的自己。
“玲娜贝儿就是我的互联网亲女儿”“又是被迪士尼顶流女明星迷晕的一天”……你或许不是玲娜贝儿的粉丝,甚至没去过迪士尼,但你肯定听过它的大名、刷到过相关报道,或者看过它的短视频、用过它的表情包。
去年,上海迪士尼推出了一款名为玲娜贝儿的狐狸玩偶,没想到它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网。这让围观网友很疑惑:一个没有动画支撑、凭空创造出来的玩偶,为何能如此受欢迎?今天就让我们用心理学来一探究竟。
外表、人设都很讨喜
玲娜贝儿“圈粉”的一个点,是它“萌萌”的外形。粉嘟嘟的皮肤、圆圆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微笑上扬的嘴角、头上还戴着一朵花……玲娜贝儿的形象给人一种天真、可爱、浪漫的感觉。很多粉丝表示,一看到玲娜贝儿就特别开心,压力瞬间得到了释放,内心也被治愈了。
那么,为什么可爱的形象能让人感到愉悦呢?
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兹研究发现,婴儿能引发人类个体强烈的积极反应,表现为自发的微笑、想要拥抱等。除了婴儿,康拉德·洛伦兹还通过动物研究发现,那些前额大、鼻子短、眼睛大的动物,比如猫、狗、熊猫等,也很容易激发人类想给予其拥抱的冲动。
为此,康拉德·洛伦兹提出了一个名为“婴儿图式”的假说:那些具有可爱面孔、哭声和触感等类似婴儿的事物,能够激发成人的喜爱和呵护之情。“婴儿图式”具有进化意义,可爱的婴儿能激起人们的保护欲,这有利于婴儿的存活乃至整个人类种族的延续。玲娜贝儿的形象非常符合“婴儿图式”,它粉粉的、软软的,让人想与之亲近。
玲娜贝儿另一个“圈粉”的点,是它的人设。不论是迪士尼还是娱乐圈,立人设都是“圈粉”利器。因为有了鲜明的人设,粉丝便能在偶像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找到了归属感。
迪士尼对玲娜贝儿的人设定位是一只充满好奇心、热爱探险的小狐狸,它善于交友、元气满满、自由自在。更让粉丝爱得疯狂的是玲娜贝儿在与游客互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的立体多面性格——时而娇羞可爱、时而活泼快乐,此外它还爱憎分明,对不尊重它的男性游客拔剑抗议。
为什么这样的人设会讨喜呢?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百度搜索指数显示,玲娜贝儿的目标人群年龄集中在20到39岁,其中近70%为女性。从人群分布的地域来看,排名前3位的城市为:上海、广东和北京。由此可见,一线城市轻熟女性是玲娜贝儿的主要粉丝群体。这类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压力大、经济独立、爱美、女性意识觉醒。玲娜贝儿无忧无虑、元气满满、率真可爱的性格,正是这些女性所向往的,它展现了她们想要的状态,“活出”了她们想要活出的样子。
击中当下人们的情感痛点
有意思的是,在玲娜贝儿的粉丝中有不少“妈粉”“姐粉”,她们称它为“女儿”“妹妹”。从这样的爱称中,能看出粉丝把母亲对孩子的爱、姐姐对妹妹的爱投射到了玲娜贝儿身上。
投射,指的是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发现,投射这一心理机制,让人与人之间得以建立情感连结。不管是“妈粉”还是“姐粉”,她们投射给玲娜贝儿的爱,本质都是粉丝对自己的爱。爱玲娜贝儿就是爱自己的“内在小孩”,爱那个充满童真的、快乐的、小时候的自己。
玲娜贝儿还给这类粉丝带来了依恋的满足。依恋,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指的是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其能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和安慰。依恋的概念是约翰·鲍尔比依据恒河猴实验结果提出的。
在恒河猴实验中,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开展了一个名为“代母养育”的实验,他们把刚出生的小猴与母亲分开,用两只假猴子代替猴妈妈。一只假猴由铁丝制成,上面绑着奶瓶;另一只假猴用绒布制成,上面没有奶瓶。实验发现,除了偶尔需要喝奶时,小猴会跑到“铁丝母猴”那里,其余的时间它都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
约翰·鲍尔比将小猴对“绒布母猴”的渴求称为依恋,认为依恋是动物的本能需要。依恋也是人的本能需要,每个人都需要依恋。依恋能缓解孤独、焦虑不安等情绪,能给人带来安慰。玲娜贝儿毛茸茸的外形,满足了女性粉丝对依恋的需要。
究其根本,玲娜贝儿能够大火,是因为它击中了当下的情感痛点:高压生活下人们对快乐、自在、疗愈的渴求,城市让人越来越孤独的背景下人们对依恋的渴求,女性觉醒后表达自我、愉悦自己的渴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玩偶能否走红主要还是看它是否踩在了时代的节拍上。没有人知道玲娜贝儿还能红多久,但只要人类还有情感需要,即使玲娜贝儿过气了,还会有新的玩偶来填补这个需要。
作者:杨剑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