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陈洛奇是大洋彼岸顶级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如何在设计中传承中式美学,形成属于中国人的设计语言,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读博深造。十年后的今天,35岁的他已深度参与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重要设计,从天安门广场“红飘带”到冬奥会火炬台“银丝带”,都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印记。

陈洛奇(左二)与总导演张艺谋探讨外场火炬台小雪花造型和工艺。(资料图)

飞扬的姿态,自信的中国红,在新中国的70岁生日,两条长200多米、高16米,形如“红飘带”的景观设计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成为国庆庆典的一大亮点。2018年11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接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天安门广场形象设计任务,当时还是博士生的陈洛奇成为了设计团队的一员,国庆庆典“自由、生动、欢愉、活泼”的整体氛围要求一直在他脑海里盘旋。

“那时候是冬天,我围着一条围巾,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可不可以把广场拟人化,想象成一位70岁的长者,为他围上红围巾?这条围巾既显得庄重,又很喜庆吉祥。”陈洛奇立马拿着围巾在沙盘上做造型推演,随后在计算机中进行建模。这条飞舞的“红飘带”,同时也是一条连接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纽带,表达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继往开来的决心。

提出创意是第一步,陈洛奇与清华美院设计团队一同将其深化完成,为了使“红飘带”造型更加跃动并满足广场内几万人能安全疏散的要求,设计团队将“红飘带”中部修改成大跨度的“起拱”设计。“红飘带”采用了不规则以及连续曲面的设计,使用数以万计的铝方管拼接而成。这个过程很有难度,必须借助计算机模拟软件来做空间定位。当“红飘带”真正落地天安门广场时,陈洛奇倍感震撼与自豪。

晶莹的雪花和灵动的丝带相向旋转,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外场三地火炬台由清华美院马赛教授团队设计,陈洛奇是核心设计成员之一。为了让火炬台更完美,他曾与张艺谋导演对一处细节进行数次讨论,“橄榄枝和银丝带的连接处原本是需要有根轴来进行旋转的,导演最初并没有提出异议,但我始终认为它和大雪花、银丝带优雅的弧线放在一起很影响美感,这么粗糙的承重和旋转方式一定有办法避免的。”为此,他与机械系的师生花了一星期进行方案推演,最终取消了轴的设计,改用橄榄枝艺术化造型本身提供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来实现旋转功能。

去年8月,陈洛奇进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工作部,负责国家体育场形象景观设计,头一个月,他的体重掉了17斤。“‘鸟巢’很大,你从这个部门去另一个部门对接工作细节,来回可能就要上万步。一开始我会觉得任务重大,担心如果无法胜任怎么办,但实际上很多重要工作的执行者都是青年人,我们就是这些工作的‘最后一道保底’。如果付出100%努力还不放心,那就做到120%。”

就在最近,陈洛奇获得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称号。“对我来说,冬奥精神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会成为我不变的一种底色。作为青年设计工作者,能够在这样的重大的活动中担起重任,我深感荣幸。这也是清华美院的传统,始终跟随国家发展进程,面对时代的召唤从不曾缺席。”

人物小传

陈洛奇,准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建筑学与城市设计学双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曾就职于摩西·萨夫迪建筑事务所、保罗·卢卡兹建筑事务所,2019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