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最近不少地方持续经受高温炙烤,而天气一热,很多人会拿这句话来调侃,用以形容理想中的度夏方式。

炎炎夏日,吃点冷饮大概是不少人喜欢的消暑办法。实际上,在古代,其实也有不少冷饮,堪称当时的“网红”食品。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对记者表示,古代也有类似冰淇淋的食品,比如唐代的“酥山”。

葛洪发明凉茶?


(资料图片)

古人的冷饮有很多,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冷饮。

程鹏介绍,比如,汉代有一种蜜水,在冰凉的井水中加入蜂蜜,加以搅拌而成。东晋时期医药学家葛洪发明了凉茶,不仅可以降温解暑,还能败火,遂成为夏季饮品。

隋唐时期,人们将“饮料”称为“饮子”。“饮子”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既可以解渴,同时还可以清热解毒。只不过,此时民间虽有售卖冷饮制品,但价格昂贵。

随着社会发展,宋代出现了专门售卖冷饮的店铺,在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之中,就描绘了一些专门售卖“饮子”的摊位。

北宋时冰镇饮料也更加平民化,推出了绿豆汤、荔枝膏水等酸酸甜甜的饮料,经由冰块降温变得清凉爽口。

南宋时期,为了吸引顾客,商贩为饮品取了很多雅致的名字,如“雪泡梅花酒”“雪泡豆儿水”等。从《事林广记》等史料记载来看,彼时市面上出售的冷饮有数十种。

明清两朝,美味冷饮层出不穷。清代除酸梅汤、西瓜汁等常见饮料外,还出现了一种叫做“荷兰水”的饮料,类似于柠檬汽水。

古代的冷饮,很潮!

炎炎夏日,来上一份冰淇淋,那是相当惬意的事情。那么在古代,有没有“网红”冷饮?

程鹏说,提到类似于现在冰淇淋的冷饮,那得首推“酥山”。目前看来,它最早出现于唐代。

酥山的制作方法稍微复杂一些,先将“酥”(一种乳制品)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慢慢淋出山峦的造型,最后放到冰窖里冷冻。

为了让酥山既好吃、又好看,人们还会在摆盘时点缀衬物。后来除了白色的“酥山”,还出现了“贵妃红”或“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

宋代的“冰酪”,是一种在碎冰或刨冰中加入砂糖、乳酪等食材后研制出的冷饮。还有冰糕,冬天时接一盆水,放入少许糖,掺入果汁和果胶,端至室外使其结冰,之后存入冰窖。

当然,也有类似于奶茶的冷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当时有名的冰品——冰雪冷元子,是用黄豆粉加糖后搓成小团,再加冰水制成的甜品。

文化人品尝冷饮,总是带着些许诗意。例如,苏轼的“垂柳阴阴日初永,蔗浆酪粉金盘冷”,提到了冰冻奶酪蔗浆;杨万里的《咏酥》,则形象地描写了著名的冷饮——酥山。

冰从哪里来?

古人制作冷饮,很多时候都得用到冰。但古代没有冰箱,冰从哪里来呢?

对此,程鹏说,一是冬藏夏用,二是人工制冰。其实人们很早就学会了将冰块冬藏夏用,早在《诗经》中,就有对商周时期储冰活动的描述。

举个例子,《国风·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意为十二月凿冰,正月搬进冰窖中。

然而古代采冰、制冰、运冰、藏冰耗时费力且条件苛刻,只有朝廷和达官显贵可以做到,所以夏日之冰也成为珍贵之物,朝廷往往在夏日以冰颁赐官员。

在民间,唐代出了现私家藏冰的“冰商”,自己挖冰窖冰井藏冰,等到夏日再拿来售卖,但价格昂贵,远非普通百姓可以享受之物。

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后来,冰块的价格就逐渐降了下来。

程鹏认为,民俗具有很强的传承性特征,凉茶、凉糕等都是古代就有了,“我们现在的许多饮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