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一早,首都剧场前依然点缀着院庆的装饰,但却笼罩着庄重肃穆的氛围。从早上5点开始,北京人艺的演职员便纷纷赶到剧院,送院长任鸣最后一程。

灵车早上7点从朝阳医院启程,7点10分抵达首都剧场。从1987年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北京人艺,此后,任鸣从导演到副院长直至院长,伴随剧院35年,这里以及这方舞台也是他最难以割舍的地方。

曹禺剧场门前,北京人艺演职员身着黑衣列队,灵车缓缓进入院内,绕剧场及办公楼一周,行至首都剧场正门前,放慢了速度,任鸣也以这种方式同戏剧告别,与同仁老友道一声“珍重”。所有人静静注视灵车,默默送别这座殿堂级剧院的掌门人远行。


(资料图片)

6月19日,北京人艺院长、导演艺术家任鸣因病离世,62岁的人生轨迹虽未完成百部作品夙愿,却也足够精彩。

上午10点,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东礼堂举行。前来送别的同事、同窗、同仁在礼堂外广场列队,中国儿艺院长冯俐、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濮存昕、冯远征、何冰、丁志诚、徐昂、于震、王雷等人以及京演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王珏悉数赶来,目送任鸣院长魂归舞台,“戏剧就是回故乡”,一句话,概括了他艺术的起点与归宿。

八宝山东礼堂外,“任职永远天宫剧院任导演、鸣声悠长人艺舞台鸣悲欣”的挽联诠释出任鸣生前身后的舞台情缘。礼堂内,回荡着任鸣最喜欢的乐曲——《无间道》的配乐《再见警察》,他生前关于艺术创作以及人生哲学的12个金句配着12幅照片为其紧凑的人生轨迹点睛:我热爱人艺,并且会用自己的一生去热爱它,捍卫它;首先是生活的大师,才是艺术的大师;贪与比是最大的祸,人生最怕这两个字;一生只干一件事;天才是不用解释的,高人是超越名利的;不多想,不分心,不求全;戏剧就是回故乡;戏在,就会说话; “忘记”是最大的艺术,是智慧;爱,就是无限的关注;人要靠信仰生存,而不是靠消息活着;能成为人艺人,此生足矣。

在北京人艺为任鸣制作的追思纪念册上,大学时代的青涩照片,妥妥的文艺青年一枚;与老院长曹禺的合影,眼中熠熠闪光;一张靠在首都剧场门口的照片,安静却神采飞扬;两会时在人民大会堂前的照片带着文艺人履职的帅气;沉底的那张照片中,任鸣手放胸前,目光延伸向远方。据悉,北京人艺还将以追思会的形式缅怀任鸣的艺术与人格魅力。

追思

郝戎

中戏和人艺两家的渊源很深

中戏院长郝戎与任鸣的交往已有很多年,“他是中戏导演系82班我的大师哥,毕业后我在中戏工作,他在人艺。中戏和人艺两家的渊源是很深的,中戏学生去人艺看戏非常频繁,他在剧院主抓艺术创作,也给了中戏师生很多艺术实践和艺术观摩的机会,为学生提高专业水准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他还是中戏的客座教授,很多导演系学生的毕业大戏都是他执导的,更在学院带硕士和博士生。任鸣院长的去世在中戏的师生心中也是一件非常令人悲痛的事情。”

徐昂

他让我明白戏剧是怎么回事

人艺青年导演、演员徐昂最后一次见任鸣还是年初他导演的《情人》艺委会审查那天。多年来他同样视任鸣为恩师、引路人,当年还在中戏没有毕业的他就被任鸣邀来人艺出演《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自己最初在人艺七八年的时间一直都在跟着他排戏,是他让我明白了戏剧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他的印象中,任鸣在人艺后楼的小屋也是他的办公室内堆满了书和剧本,还有世界各地的话剧演出资料。“有时中午他会在这休息会儿,就让我在外屋看这些资料,很多剧本我都是在这间屋里看的。”

王雷

他是我们真正的老师

青年演员王雷至今仍称呼任鸣为“老师”,“没有任鸣老师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对于表演的认知,对于戏剧的认识以及对于演员这个职业的认识,都是他给予我的。”在他看来,特别遗憾的是,“现在正到了我们该出成绩的时候,用作品去回报剧院的时候,也正是要给他交作业的时候、为他争气的时候,他离开了……”

任鸣那句“我永远是人艺的学生”给王雷印象很深,“他就是为戏剧而生的,他乐观、积极、善良,对年轻人也极有耐心。对于我们这代以及再往后的演员,任鸣老师都不只是院长是导演,他是我们真正的老师。”

陈小艺

他是个让人觉得特别亲近的人

同样作为年轻导演和演员时,陈小艺就开始和任鸣合作,“我们一起排了好多戏,最后一个排的戏就是《莲花》。因为年龄相差没有那么大,所以我跟他说话有时开玩笑没大没小的。他是一个在排练场有时笑到不能自已的导演,也很会调动演员情绪。跟他排戏演员不会有压力,他给你创作的自由,也不会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院长,我们经常都不叫他院长而是直呼其名。他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觉得特别亲近的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