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开始,以诺曼底大楼(即今天的武康大楼)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摩登公寓开始出现在上海城市的舞台。这些摩登公寓是当时上海现代城市居住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其本身也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相关资料图)

在新一代上海的摩登公寓中,除了定义了天际线的大型转角公寓之外,也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公寓以及迷你公寓。迷你公寓是近代上海公寓中一种特殊的存在,它利用城市沿街的边角料地块开发建造,基地虽小却五脏俱全,不失品质。

如果要给迷你公寓做一个定义的话,迷你公寓就是那种每层的户数不超过2户,总户数不超过10户,宅基地不超过300平米,每户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公寓。位于街道转角的迷你公寓,往往随着路网有着不规则的宅基地。设计师需要在限制极高的用地条件下,兼顾转角建筑的城市形象与现代公寓的功能需求,因此其最终呈现的面貌也往往各具特色。

今天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近现代知名建筑师作品的云集之处,也是迷你公寓的集中之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在近代属于上海前法租界西区。前法租界西区源于1914年法租界的第三次扩张,这次扩张的范围在当时被称为法新租界。当时,法租界西区只有几条道路建成,面貌仍以乡村风光为主。扩张之后,法租界公董局随即开始整体的路网规划,意图将西区建设成西方特征鲜明的、能够体现生活品质的新城区。这一区域的城市生活社区定位契合了当时来到上海的中外新兴中上阶层的生活需要。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时间里,迷你公寓建筑实践伴随了这一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下面,我们将以这一区域的六个迷你转角公寓案例,一探建筑师是如何在这种高难度的宅基地中完成有趣的设计,并满足业主需求的。它们分别是乌鲁木齐中路与复兴西路街角的白赛仲公寓与麦琪公寓、武康路与湖南路街角的密丹公寓与国富门公寓、高邮路与复兴西路街角的高邮公寓,以及高安路与康平路街角的阿麦伦公寓。

“赉安街角”:白赛仲公寓与麦琪公寓

复兴西路与乌鲁木齐中路的街角两侧,分别矗立着两幢由赉安洋行设计的迷你转角公寓。赉安洋行是1920年代至1930年代活跃于前法租界区域的著名建筑事务所,尤其擅长摩登公寓的设计,而它的两位合伙人也曾经居住在这两座迷你转角公寓的顶层。

白赛仲公寓位于复兴中路与乌鲁木齐中路交接的西北角地块。宅基地由于道路的退界,形成一个五边形的不规则区域。1929年,赉安洋行利用这一退界,塑造了带有鲜明切角的城市公寓。建筑以转角为界对称布置。建筑的主入口布置在转角处,两侧则布置车库。上部二至五层在原始户型中每层布置一个大四室户,一梯一户,每户朝向东南的转角面设置了一个内切的三角形阳台,同时构成了这一建筑的立面一大特征。赉安洋行的合伙人保罗·维塞(Paul Veysseyre)当时居住在白赛仲公寓的五楼,楼顶则为晒台。

白赛仲公寓无论立面窗间墙的折线形装饰图案,还是室内铁艺栏杆等无不显示着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1934年,赉安洋行在同一街口开始设计更具地标意义的十层楼高的麦琪公寓。它是上海法租界唯一一栋一层一户的高层公寓楼。麦琪原始户型共有九户,底层是车库,二层两户,三至八层一梯一户,顶层则是复式公寓,为赉安洋行创始人赉安(Alexandre Leonard)本人居住。原建筑方案为九层,其顶层的复式布局在赉安的初稿效果图中并未显现,可见是他在建造过程中的一次变更设计。1935年,赉安随落成后的公寓搬入新居。

麦琪公寓的主入口同样设置在转角,与白赛仲公寓不同的是,转角立面以弧形敞开式阳台作为主要立面构成元素,其造型更呼应了当时流线型现代建筑风格(streamline modern)。墙面整体以黄色面砖饰面为主,入口两侧墙面饰以红褐色水磨石。而转角顶部的两个独立圆柱则构成了立面收头处的变化。这在六年以后的阿麦伦公寓的设计上,也得到了体现。

城中占地面积最小的公寓:密丹公寓

武康路与湖南路的街角汇集着三处迷你公寓。其中,位于东北角的密丹公寓与位于西南角的国富门公寓两两相对。

密丹公寓由义品洋行在1931年为一位中国业主设计建造。所谓“密丹”其实就是其英文名“Midget Apartments”的音译,“Midget”直译为侏儒,在这里即指迷你之意思。

密丹公寓在建设与落成之初即以其占地面积之小引起瞩目。1930年8月23日的《密勒氏评论报》报道了一栋宅基地仅为“0.15亩”的五层公寓将在武康路与湖南路的街角落成,报道同时强调这座“熨斗形状五层高的高级公寓,每层将拥有两个房间、厨房、浴室、门厅、佣人房,而五层则将成为艺术家的工作室。”

1931年底,密丹公寓落成。12月3日的《大陆报》在以“上海最独特的公寓”为题介绍密丹公寓时,也说其是“坐落在城市中面积最小的公寓楼。

密丹公寓的宅基地有道路与转角切割,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在这个占地面积仅93平方米的基地上,义品洋行的主任建筑师马塞尔·吉耶(Marcel Guillet)巧妙地布置了这栋迷你公寓。它以极小的占地,在街角形成独特的建筑体量,塑造了转角的城市街景。同年,马塞尔·吉耶也在衡山路主持设计了体量较密丹公寓稍大的贝当公寓。

建成之初,密丹公寓是武康路-湖南路这一街区唯一开发的一栋公寓。在细部设计中,密丹公寓在墙裙、窗间与山墙面做重点装饰勾勒,在街角形成了装饰艺术地标建筑的感觉。

虽然占地极小,密丹公寓室内却功能完备。密丹公寓的底层仍然布置成面向武康路的主入口、门厅与主楼梯的完型序列空间,同时辅以锅炉房、车库和司机室等后勤空间,令人不得不佩服建筑师高超的布局功力。公寓落成之后,后来成为赉安洋行合伙人的建筑师克鲁兹(A.E.Kruze)成为了它的第一批住户。

向现代主义风格过渡:国富门公寓与高邮公寓

在密丹公寓建成五年之后,另一栋迷你公寓在密丹公寓对面的一块边角料地块建成,它就是国富门公寓。国富门公寓由俄籍建筑师罗平G.Rabinovich在1935年完成设计,1936年建成。《建筑月刊》第三卷第三期刊登了这一公寓的透视图。

进入到193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城市建筑开始慢慢占据主流。相较于装饰艺术风格的密丹公寓,国富门公寓的立面更为简洁现代。

公寓楼底层现在全为店面,而当时底层沿街布置了三间车库供住户停车,仅在转角处设置了一间商铺。公寓底层同时还安排了佣人房、锅炉房、配电房和公共通道。国富门公寓上部原设计了六个居住单元,二层为两个两室户,三层和四层为两个一室户和两个三室户。公共交通上,除了一部一梯两户的主楼梯,两个转角处还各有一部辅助佣人楼梯。从平面来看,国富门公寓室内的所有主要房间都沿两条街道布置,面向街景,内侧留作辅助空间。

稍早于国富门公寓一年,在距离国富门公寓不远的复兴西路与高邮路街角,也落成了一栋现代主义立面风格的高邮公寓(Cordier Apartments)。

在占地面积仅133平方米的地块上,美华地产公司(Realty Investment Company)塑造了这幢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公寓楼。在高邮公寓的转角立面中,底层弧线凹进式入口和上部凸出的内阳台构成对比。唯一的装饰艺术的元素出现在阳台栏杆与入口的铁艺构件之中。公寓楼底层是入口大厅和两侧临街商店,凹进式主入口在正对转角的一边,楼上四层共有四个居住单元,一梯一户,每层一个四室户,十分奢侈。公寓室内转角位置布置客厅,卧室则分列两侧,主要房间都带凸出的内阳台,以取得最佳视野。室内交通上,为了避免产生主客同佣人服务流线产生交集,平面巧妙区分了主仆流线,分设主副楼梯,互不干扰。

赉安的收山之作:阿麦伦公寓

进入到1940年代,当大中型公寓建设陷入停滞之时,前法租界的迷你公寓以其灵活快速的开发模式,回应了当时市场的需求,又掀起了一轮建设小高潮。1940年,国富门公寓南侧一块沿着武康路的三角形畸零地由公和洋行见缝插针地开发了开普敦公寓(Kempton Apartments),作为其员工的公寓楼之用。1941年,国富门公寓的建筑师罗平又在武康路设计了杜美公寓。

1941年,白赛仲公寓与麦琪公寓的设计者赉安也完成他的最后一件建筑作品:位于高安路与康平路街角的阿麦伦公寓(今高安公寓)。这一公寓所在地块是个因街道转角红线退让而形成的不规则四边形基地。

阿麦伦公寓的布局策略与麦琪相似,在转角形成弧形的城市界面。其入口则更具公共性,在底层与二层做了内收,更显气派。整栋公寓以褐色面砖作为饰面,入口处饰以红褐色水磨石,延续了麦琪公寓的材料语言。

从平面布局上看,公寓大楼的底层是车库、门厅、通道和设施用房,主入口正对街道转角,二至四层每层布置了一个两室户和一个三室户。视野与私密性最佳的五层和六层是赉安居住的跃层公寓,可见他对于顶层公寓的偏爱。主要的房间面向东南,同时在建筑的端部设计了敞开式的悬挑阳台。公寓二层以上立面,则在转角处做一连续横窗,二层到四层的圆柱设于窗内。在原始设计中,五层圆柱则露出室外,弧形窗做了内凹,以形成檐口的内凹体量,与麦琪公寓的顶层露出圆柱的处理如出一辙。

赉安在搬入到他新设计的阿麦伦公寓顶层复式单元后不久,就神秘辞世。两年之后,前法租界为汪伪政府收编,这一区域近代迷你公寓的建设,也就告一段落了。

迷你公寓是在城市街区地块剩余的边角料地块上进行精打细算地开发,因地制宜地赋形,平面功能五脏俱全,立面也看着像那么回事。而那些位于转角的迷你公寓,则同时起了街角城市景观塑造的作用。时至今日,它们已经成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令人喜爱的城市风景。

迷你公寓的诞生,与当时的城市规划条例、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同时,苛刻的宅基地条件下的设计作品也体现了上海近现代建筑师们的巧妙构思。在近百年后的今天漫步上海街头,我们仍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建筑师在具体情境下的灵活的城市界面处理、布局与建造策略,以及细部与装饰上对设计品质的追求。

作者:冯立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设计总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