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行第19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活动主题为“遇见科学,预见未来——探秘新中国海洋科学发源地”,吸引了4000余名家长及孩子们现场参与,开启一场“奇妙海洋探秘之旅”。
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包含科普展厅、实验室等12个板块内容的现场展示,10余个海洋科技互动实验,以及海洋湖沼知识有奖问答、线上科普报告、主题直播等。
公众可在研究所内参观到中科院海洋所所史展馆、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中心展厅、大洋岩石圈与地慢动力学实验、海洋科学大型仪器设备区域中心、贝类养殖实验室、水母养殖实验室、海洋腐蚀与防护实验室、海洋生物演化与环境适应实验室,观看深海地质考察成果及科学家精神专题展示。
现场活动还包含丰富的海洋科技互动实验,《水母摄食观察: 水母如何吃饭?》《赤潮也怕“吃土”》《一杯沧海: 杯子里的海洋酸化》《贝类幼虫: 风火轮》《“吃”塑料的海洋微生物》《鲨鱼卵:美人鱼的钱包》《环节动物小头虫的生活史》等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竞相参与。
水母是如何吃饭的?实验现场,工作人员指导孩子们用滴管将活体卤虫加入到培养缸中,观察水母摄食方式和消化过程,进一步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过程。
活动现场,公众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深入了解了鲨鱼卵和鲨鱼的生活史。一杯沧海实验现场,志愿者通过科学实验模拟海洋酸化过程,让公众了解海洋酸化原理及危害,呼吁大家保护海洋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作为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海洋所今年新增了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区。展区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了童第周、曾呈奎、毛汉礼、刘瑞玉等老一辈海洋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学术风范和科学精神,勉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攀科技高峰,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中,海洋所研究员张国良通过山东蓝色海洋教育科普舰队“科普在线”青少年科学大讲堂,以线上方式带来科普报告《大洋板块的新生与消亡》。
公众科学日是由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举办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动,旨在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科学氛围,厚植科学文化,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