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与印度的关系非常奇怪,一边是两国在边境线上的争端未得到解决,关系一直不能正常化;另一边,印度似乎不再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压,利用中国发展印度制造业的战略正在稳步推进。第一季度,印度经济超过6%的增长率,再一次让人看到了莫迪政府的雄心可不完全是空想。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的噩耗也不断传来。从“本世纪最严重”的三列火车相撞的事故,再到耗资171亿卢比的在建跨恒河大桥再度轰然坍塌,证明印度发展面临的瓶颈同样非常突出。发展现代化的基建,降低交通成本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印度人此前一直排斥中国企业参与,现在回头看对中国又是一件大好事,至少我们不会像日本企业一样被遥遥无期的项目坑得血本无归。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还是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战略,因为这个战略正在通过中国的帮助来现实。莫迪政府现在不煽动印度人砸中国产品,而是吸引中国企业在印度建立供应链,然后再慢慢发展印度的制造业。这一目标现在看起来还非常远,因为印度当前的所谓制造业很多情况下还是从中国进口材料后的简单加工。
比如,莫迪政府为了推动印度玩具产业的发展,将进口关税从20%提高到70%,这直接推动了本土制造业的发展。但是,印度人制造的玩具,几乎所有的迷你电机、集成电路和LED等原村料都要从中国进口。印度越是发展制造业,就越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印度在2022年从中国进口1020亿美元,就是反应中印在供应链上的严重依赖的现实。
莫迪政府一边通过关税壁垒扶持国内的制造业,一边通过财政激励和补贴发展电子和汽车等高端制造业,其最终目标就是替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不过,印度的资本投资、土地、电力成本、物流成本都高于其他国家,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欠缺,这都是发展制造业不利的因素。再加上印度糟糕的营商环境,联邦制导致的各邦之间独立管理问题,行政效率低下,印度政府以国家安全、税务审查等多种理由,对外资企业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也令跨国企业感到失望。可以说,印度对世界级跨国企业的吸引并不强。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印度拥有人口红利和庞大国内市场这两个有利因素。当前,印度是否能发展成为下一个制造业大国,最关键的就是看是否能自己建立起供应链,而这就离不开中国企业的帮助。印度的制造业大国抱负,让这个国家在看待中国时有强硬,也有隐忍,我们中国人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收益,丧失底线。
中国企业一定要认识几点:一、千万不能培养一个潜力巨大的供应链竞争对手;二、投资要谨慎,在印度挣了钱也不一定能拿回来,小米巨额资金被扣压就是案例;三、不能帮助印度发展基建和交通,小心最终会被坑得血本无归。
中国不能放弃制造业大国地位,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只在印度建一些组装厂,一定要让印度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虽然中国不把印度当成竞争对手,但是我们也要避免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企业的商业合作同样要服从国家的大战略,我们对印度的雄心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