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是紫苏。紫苏茎叶紫色,可供药用和食用,能行气活血、解鱼蟹之毒等。入药部分以茎、梗、叶、子为主。叶可食用。种子榨出的油,名苏子油,也可食用。紫苏还有防腐作用,可作香料。

紫苏,以神秘的色彩、独特的芳香,扬着沉着、坚毅与安宁。

以苏为姓,也早将紫苏的品性与气质融在身心中。


(相关资料图)

苏,生动而来

苏的到来,颇为生动。

作为汉语常用字,苏最早见于金文。篆文和繁体“苏”字由“艸”和“稣”构成。“稣”是“蘇”本字,意思是死而复生。蘇的原义指用树枝或稻草穿过鱼鳃提鱼,这样的鱼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落水复活,后延伸至复活,恢复知觉与活力。故苏的意思是指能使假死之人活过来的草本植物,即能解鱼蟹之毒的紫苏。

紫苏的初始,就这样彰显出新鲜的活力和张力。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概括得很清楚:“苏从稣,音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曰紫苏者,以别白苏也。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

李时珍指的白苏,也叫荏,在古书上为叶片全绿的植物,与叶作两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紫苏有细微区别,如白苏的花通常为白色,紫苏的花通常为粉红或紫红色;白苏被毛通常稍密,果萼稍大,香气亦稍逊于紫苏。但紫苏、白苏都属荏类,都是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现代很多学者更是认为白苏是紫苏因栽培等原因而导致的变异,加上两者性味归经及功效类似,故常被合并为同一种植物,不作特殊区分。

这别称荏、桂荏的本草儿,就伫立于年华的首端。汉语词语“荏苒”,就是人们借这柔嫩袅娜的草木,来寄托独特而细腻之情感的。时间总在日渐过去,时光也总是容易流逝,那犹如荏草于萌发之时的娇柔风貌,多么令人留恋和珍惜。“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紫苏,开启了与时间的象征关系,饱含着独特的人文沉淀。

于是,古人对紫苏情有独钟。紫苏的身边,也围绕着很多故事,最被津津乐道的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与紫苏的故事。这故事里,华佗从小水獭身上发现并琢磨出了紫苏的医药功效。

那年夏天,华佗带着徒弟在河岸上采药,忽然听见河湾里哗啦直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水獭逮住了一条大鱼。小水獭把大鱼叼到岸边,连鳞带骨通通吞进肚里。一下子,它肚皮撑得像鼓一样,一会儿爬,一会儿窜,一会儿一动不动,一会儿翻滚折腾。看到这儿,华佗想,小水獭一定是撑得难受了。没多久,华佗看见小水獭爬到岸边一块长满紫色草儿的地方,吃了些紫草叶,又爬了几圈,就跳跳蹦蹦地回到河边,潜入河中,舒坦自如地游走了。

华佗明白了,是那紫色草儿帮了小水獭呢。鱼属凉性,小水獭又吃得太多,伤胃伤气,胃不和,气不顺,则身不安。吃过紫色草儿之后就感觉舒服了,说明紫色草儿性温,能行气宽中、益脾宣肺,治疗胸腹胀满等症。“真是‘紫舒’呀。”华佗不禁唤出声来。他把紫舒加工成丸剂、散剂等,给人治病。后因音近的缘故,“紫舒”也被唤作“紫苏”。

其实,苏,天生就是紫苏呀。在华佗之前,人们就熟知并喜爱紫苏了。那叶子的紫色带来的紫气东来一般的吉祥之感,和椭圆形状带来的圆融之态,都让他们充满崇拜和敬仰。他们将紫苏定为氏族的原始图腾、族徽和名称,所居之地称为苏,也称为有苏,建立城堡称为苏邑,苏邑发展为苏国。

那时的苏国,遍地紫苏。紫苏那诗意的名字,神秘的色彩,息息相扣,环环而生,仿佛夏日斜阳下飘然而立的佳人,空着盈盈玉手,等待有心之人,柔柔来握。苏姓,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

苏,蓬勃而发

苏姓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后裔高阳氏颛顼帝时期。

颛顼之后陆终有六个儿子,为己姓,长子昆吾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被夏朝第八位帝王槐(一作芬)封在有苏,约为现在的河南辉县苏门山(又称为苏岭)。《竹书纪年》记载了这一内容:“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不过,昆吾虽然被封在有苏国,但有苏氏却不是以苏作姓;或者是有以苏作姓者,却未被历史记载。直到西周初年,才有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记载的苏姓第一人——当时为有苏氏首领的苏忿生。苏忿生被周武王委以司寇之职,主管司法刑狱之事务,封在苏国,国都为温,约为现在的河南温县西。苏国在王畿之域,春秋时期因介入周王室内部矛盾,于公元前650年被杂居中原的狄人所灭。长达400年历史的苏国灭亡后,苏国之民开始四散他乡,并多以国为氏称苏。昆吾和苏忿生都被尊为苏姓得姓始祖。

苏姓由此繁茂起来,并人才辈出。

战国时,苏氏外迁的主要聚居地在河南洛阳,涌现出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一族。苏秦是正宗的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汉初,苏氏由河南迁入陕西。西汉将领、官员苏建最初以校尉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因功被封为平陵侯,后以将军身份建造朔方城,成为苏氏武功派始祖。他的次子即大家熟悉的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和劝降,但他哪怕被赶到北海边牧羊都持节不屈,十九年后获释归汉。“苏武牧羊”亦成为坚贞不屈的象征。

这些人就像紫苏一样,于荏苒的光阴中,处处蓬勃,处处冒尖,并激励后世奋发向上。最被激励的是后世迁往四川眉山的苏姓中的一人,这个人叫苏洵。

是的,你没有看错,是北宋文学家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苏洵与儿子苏轼(1037年-1101年)、苏辙(1039年-1112年)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少时却不好读书,喜欢四处周游。直到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的某一天,他的哥哥苏涣提议他在周游时顺便走访故人、把自家族谱编出来,也算是帮助自己完成一桩心愿。苏洵觉得这样走走写写会比较好玩,便答应干。而这一干,就改变了他的人生。特别是他查询了解了自己的祖先唐代宰相、诗人苏味道,和苏建及子苏嘉、苏武、苏贤,以及苏秦等先人时,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己不如人的羞愧,还产生了追根溯源的兴趣。他终于立志发愤读书。这年,他已经二十七岁了。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提到了他:“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多年苦读,苏洵“下笔顷刻数千言”,每一篇都是“有为而作”。苏洵极有眼光,他认为苏轼和苏辙必成大器,故悉心教导和培养他们,为他们编了数千卷书,当作教材。他还预见了科举风气和潮流的转变,押中了主考官。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苏轼和苏辙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苏洵的文章,向朝廷推荐,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和苏辙同榜进士及第,亦轰动京师。

苏洵在谱学领域也贡献极大,他创造的苏氏谱例,现代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和方法,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苏洵真应该感谢家族给予的宽容与成全。当年他终日嬉游时,他的父亲苏序“纵而不问”,他的哥哥苏涣寻机巧妙点拨。于是,苏洵终究没有愧对先人,终成那一簇冒尖的紫苏。

苏,顶尖而创

紫苏,成为很多事件的开创者。

汉代辞赋家枚乘的《七发》借吴客向楚太子描述饮食之美,讲到了“鲜鲤之鱠,秋黄之苏”,用秋天的紫苏叶搭配生切鲤鱼片食用,味道鲜美啊。这种食用方法首创刺身(生鱼片)文化,还传到日本,流传至今。

李时珍说鲜嫩的紫苏叶可以和其他蔬菜一起吃,也可以经盐渍或酸梅卤渍后作佐菜吃,均鲜香扑鼻、酸甜可口,将紫苏煮熟作汤饮用,还是盛夏最佳消暑饮品,“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菹”本义为“腌菜”)明代宋诩编写的《竹屿山房杂部》也说到紫苏汤的做法:“紫苏摘新叶,阴干。用时隔纸火炙,作沸汤泡,蜜封,热饮,冷则伤人”。这些菜、汤的制法是腌菜、泡菜的前身,韩式泡菜、小菜及日本梅子渍菜即源于这种制法,紫苏梅果也至今仍是中国一些地方的传统小食。

苏姓中,也不乏各种开创者,与“三苏”同时代的北宋医药学家、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苏颂(1020年-1101年)就应该被特别铭记。他开创了两个第一:他主持、编写的《图经本草》是中国乃至世界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有图的本草书;他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是十一世纪末中国杰出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开启了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

苏颂,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仕而有用、廉静自守、不立党援、以礼自持的好榜样。出身望族的他,自少警敏,刻苦求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及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在他少年时期,他的父亲苏绅历任显职,按例,苏颂可以不经科举而以父荫得京官之职。但他推辞不就,专心科举,凭借自身的才能,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成功考中进士。及第之后,步入仕途,从地方到中央,最后位及宰相,为官五十余年,政绩颇丰。苏轼也敬仰苏颂,他评价苏颂:“温文而毅,直亮不回。”

紫苏,也是苏颂喜爱的。《图经本草》记载了紫苏的天然之美和天生之用。紫苏之名、出处、作用等都被苏颂娓娓道来,“苏,紫苏也。处处有之。以背面皆紫者佳”“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了《图经本草》的很多内容,紫苏也被补充:“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能够“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犬伤”。

看那紫苏,真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那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温婉如水,亦坚韧如水。有时,摘把紫苏,不为食用,只是放在厨房中,那淡淡的香,也会在厨房里飘起来。温润的时光,便在这若有若无的淡香之中,缓缓蕴散开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