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6岁的祁文博,已经是于洪区一所小学的四年级班主任。她告诉记者,她的人生从2010年成为“感动沈阳”人物,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让她慢慢心中有了希望,眼中有了光芒。
凌晨4点起床做饭的14岁女孩
每天凌晨4点起床,开始劈柴、烧水、为爸妈准备要吃的药,还要把饭菜做好,收拾好房间,才能去上学……这是祁文博自7岁开始每周5天的固定“晨练”。
祁文博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7岁那年,妈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爸爸不久又被查出膀胱癌、肝硬化晚期。望着绝望的爸妈,小文博奶声奶气地说:“爸妈,咱家天没塌,有我呢!”从那时起,小文博就用她那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小文博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养育之恩大于天”。每天上学,小文博都要走40分钟才能到车站,再坐五六站公交车。“我就是想省下点儿车钱,路上再捡些饮料瓶、废纸盒啥的卖掉,可以让家里吃得好一些。”祁文博回忆说。
用幼小肩膀为爸妈撑起一个家
父亲病重,小文博每天放学要倒三次车,才能赶到爸爸所住医院。她每次都帮爸爸做几个小时的按摩。赶回家写作业时,通常已是凌晨。“爸爸爱吃肥肠,可我当时没有钱买。于是,我就用学校发给我的饭卡里剩余的钱替同学跑腿打饭。每次攒到几十元,我就去小吃部给爸爸炒一盘熘肥肠。”祁文博笑着告诉记者。
爸爸因病去世后,小文博妈妈的病情更为严重,间歇性精神病频发,甚至出现各种幻觉,经常夜里跑出家门。小文博怕妈妈走失,夜里就用一根麻绳,一头拴着妈妈,一头拴在自己的胳膊上。只要妈妈一动,绳子一紧,她便急忙爬起来拦住妈妈。有时妈妈拼命挣脱,跑了出去,她就跟在妈妈后面跑,摔倒了赶紧爬起来,又去追妈妈……
“我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一样,只不过经历更多,也收获更多。妈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我一定要把妈妈照顾好,同时抓紧一切空余时间好好学习。”小文博曾经的获奖感言,就是当时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做孩子童年的“守护天使”
百善孝为先。自强、自立,为父母撑起一片天的祁文博,得到了于洪区委、区政府和她所居住的街道、社区,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所以,笑容灿烂的她,也经常主动、自觉地助人为乐。一个寒假,祁文博捡到一部手机,她坚持在原地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联系到失主,归还了手机。青海玉树地震,她执意拿出自己辛苦积攒的15元钱捐给灾区。学校知道她的家庭情况,几次劝说,可祁文博却坚定地说:“灾区人民比我困难,不少孩子都没有亲人了,可我还有家,有妈妈,有饭吃,我比他们幸福多了。”
现在,如愿当上老师的祁文博,跟妈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自从我考上大学,妈妈基本没有犯过病。她偶尔出门摆摊,做点小生意,还偶尔给我做饭吃,这样的幸福生活我很知足。”这个不曾被生活的苦难打倒,一直笑对生活的勇敢女孩,如今已经成长为致力于培养“阳光少年”的小学老师。每次发现家庭贫困的学生,她都会替他们交书本费。她说:“我现在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孩子们听懂、学会后露出的甜美笑容。就像我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帮助年幼的我,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孩子们的依靠,引领孩子们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守护他们纯真的笑脸,不畏风雨。”
每个沈阳人融入血脉的自觉
在沈阳,像祁文博这样的人物和团队还有很多。统计显示,在13届、131个感动沈阳人物和团队中,因为孝老爱亲而获奖的占总数的11.5%。
他们中有因为一个承诺,将90多岁的邻居奶奶接回家照顾,还帮奶奶治好白内障的陈德香;为给患乳腺癌的妈妈治病,每天上下学捡拾空饮料瓶、废纸换钱,照顾天生患有癫痫病爸爸的12岁女孩尹俊媛;也有为照顾突发脑梗的奶奶,毅然辞掉机关稳定工作,为奶奶插胃管、导尿、吸痰、翻身的万传琦;还有多年不辞辛劳,细心照顾88岁生母、92岁养母的王秀夫;本该安享晚年,却成了邻居家残疾姐妹义工保姆的赵玉兰;以及自幼残疾,走路只能靠板凳往前挪,却将80多岁老母亲照顾得井井有条的梁思源……
都说东北人有副热心肠,都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帮助他人……更是每个沈阳人融入血脉的自觉,在这块黑土地上代代传承。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封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