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曾说,“自己辛苦点,多帮别人做点好事,这就是我的最大幸福和快乐。”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看得见、摸得着,谁都可以做,谁都有能力做。在13届、131个感动沈阳人物和团队中,传递助人为乐精神的个人和团队为32个,占到了24.4%。他们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充满爱心、乐善好施,长期主动给予他人无私帮助,并在给予的同时收获快乐。
3月2日和3日,记者回访多位感动沈阳人物和团队,去感受助人为乐精神在沈阳扎根之后产生的穿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寻找
29个“爸妈”的希望工程
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
3月3日上午,记者打通了刘艳光的电话,她是郭江余的29个“爸妈”之一。13年前,29个“爸妈”就很低调;13年后,找到他们并不容易……
故事从2006年开始,沈阳大学八三级六班毕业20年聚会上,缺了一个人——因车祸去世多年的郭寿义。29位同学得知,郭寿义的遗腹子郭江余那年刚刚进入高中,整天沉迷网络游戏、无心向学。29位同学轮番打电话、发短信、QQ留言,“孩子,我们都是你的爸妈,你就可劲儿读书,咱们供你!”2009年,郭江余考上了父亲生前就读的沈阳大学。9月17日报到那天,15个“爸妈”前来接站。
“我们一直资助他到大学毕业,毕业之后就在沈阳本地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去年结婚时我们都参加了婚礼。”刘艳光语气很平淡。因为在她和同学们看来,帮助郭江余是应该做的。
从甘肃天水的网吧少年到沈阳大学本科生,郭江余的人生轨迹因29个“爸妈”的无私帮助改变了。如今,保持联系但不过多打扰,让他去努力工作、幸福生活,是29个“爸妈”最朴素、真诚的心愿。
探访
戴云山路的吴广琴老人
一个关于扎根的故事
在2011年被评为感动沈阳人物时,吴广琴已年近八旬。从1983年起,身材瘦小的她上门为老弱病残义务理发数万次,足迹遍及沈城的大街小巷,得到她义务服务过的人纷纷把感谢信、锦旗送到办事处、社区,表达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3月2日,记者来到吴广琴半公益性质的“利众理发店”所在地戴云山路51号,遗憾的是,老人已经故去。
一位经营便利店的邻居指着小区门口说,“吴姨原来的理发店就在这儿,咱们不少人都免费理过发。”如今,在吴广琴的带动下,助人为乐精神在小区里扎下了根,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需要帮助,邻居们都会伸把手。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个坚持的过程,就会对身边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沈河区大南街道红巾社区亢秉铨老人,带动身边一批志愿者常年服务社区居民。还比如辽宁省金秋医院院长张菊香,影响带动数十位医疗专家,走遍辽宁省14个市开展义诊。
对话
两代“九大妈”
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今年91岁高龄的娄桂英是第一代“九大妈”志愿者服务队的领头人。2012年,81岁的娄桂英牵头成立了“九大妈”志愿者服务队,9位大妈的平均年龄72岁。她们立足社区实际,创建“九大妈鹊桥会”,开办“四点半快乐驿站”,坚持开展“邻里守望”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助人为乐,帮助别人会让我得到快乐!虽然我们现在平均80多岁了,但还在坚持参加志愿活动。我们要通过身体力行,把助人为乐的精神传递下去。”娄桂英说。
接过接力棒的第二代“九大妈”领头人于敏说,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正在加入到队伍中来,目前已经发展成有300多人参与的“九大妈志愿服务中心”。“我们要做得更好,把助人为乐的精神传到第三代、第四代,更多代……”
六岁半的铛铛是继其曾祖母后家庭里的第二位遗体捐献逝者,给这个世界留下最后的善意和爱的传承;铁西供电分公司郭家营业所爱心团队一代代人坚守50余年,给“盲人大院”里的居民们点亮一盏盏明亮的心灯……传承的力量让精神和爱,不灭;让生活和冀望,延续。
见证
滕家智的7万张笑脸
一个关于感召的故事
在13年的32个故事中,的哥滕家智的故事有点儿独特。他是一个爱笑的人,他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和影响了无数乘客的同时,也成为感动沈阳的一部分。
滕家智开出租二十多年了,3月3日中午,拉活儿的间隙,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从2011年3月与乘客的第一张微笑合影开始,到2021年,滕家智已经积攒了与7万名乘客的微笑合影。当然,在乘客需要帮助时他毫不吝啬,见有困难群体上了他的车,车费减去一半。
助人为乐不限于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微笑能传递快乐,有心情不好的乘客,我还会用歌声安慰他、改变他的心情。”滕家智用洪亮的嗓音给记者唱了一段“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他曾用这首歌成功解开了一个跟妈妈闹矛盾的孩子心中的疙瘩。
如今,越来越多的的哥在滕家智的感召下,加入微笑中国沈阳服务车队,一起用微笑展现自信活力、热情好客、积极向上的沈阳形象。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