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一禽一鸟,一草一木,一景一境,皆气韵不凡,而又风格独具。8月20日,由沈阳日报社主办,沈阳日报美术馆、沈阳日报书画院承办,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学术支持的“艺道同源——杨德衡杨光迈父子画展”在沈阳日报美术馆开展。这是一次颇为特殊的画展,从鲁迅美术学院走出的画坛父子、两代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让参观者大饱眼福。在杨光迈看来,此次展览既是两代画家的阶段汇报,也是父子之间的艺术对话。

首在沈阳办联展

翻看履历,杨德衡1964年毕业于国画系,杨光迈1997年毕业于油画系。父子二人虽然所学专业、创作理念以及艺术语言不同,但鲁美的传统对他们的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人在艺术创作上有着“师造化、师古人、得心源”的共同点,可谓“艺道同源”,这也正是此次展览名字的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是杨德衡与杨光迈首次在沈阳举办父子联展。本次展览将持续26日,展出作品共计126幅,其中杨德衡的作品49幅,杨光迈的作品77幅。“我的参展作品除了《稻香季节》等五幅旧作外,其余均为80岁之后的新作。比如大雁题材的《不被打扰的相逢》,是我第一次采用6幅通景屏的形式,表现环保主题。还有《鸭绿江图》系列画作,是我满怀着对出生地丹东的热爱而创作,目前已完成11幅。”杨德衡介绍说。在展览现场,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还看到了杨德衡擅长的“鹤画”以及应景虎年创作的“虎画”等,无不体现了他在艺术上开拓创新的精神。

与父亲的风格不同,杨光迈的作品偏重于油画、丙烯、水墨等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此次参展的作品主要经历了写实时期、抽象时期、新绘画时期的风格演变。“我的创作灵感主要基于主动观察,我去过西藏、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进行实地体验和户外写生,作品也多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杨光迈说。

父子俩亦师亦友

四十多年来,杨光迈始终将父亲视为自己的人生灯塔,“我从4岁开始接触绘画,从那时候起,我就立志长大后要当画家,父亲就是我的榜样。”那么,为何没有继承父亲的国画专业而是选择了油画?杨光迈打趣说:“父亲在专业领域画得太好了,所以我只好‘另辟蹊径’。”多年来,父子俩感情深厚,尽管分隔两地,杨光迈常常会与父亲通话,切磋交流,“我们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经常会在艺术创作上给对方提意见。”

在杨德衡心中,儿子是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最骄傲的“作品”。如今,年过八旬的杨德衡依然在画坛上倾心探索,耕耘不辍,“我时不时给自己出点儿难题,挑战自我,尽力释放余光余热。”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怀烨 文并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