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大东区深入开展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锚定‘新突破’这个核心目标任务,超前谋划、专班推进、跟踪督办,推动各项任务抓实、抓细、抓出成效。”8月7日,在“2023年沈阳市开展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上半年工作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上,大东区人民政府区长王林祥说,今年上半年,大东区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均突破20%。


(相关资料图)

坚持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着力推动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工业跃升行动取得新突破。

一是汽车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上半年,华晨宝马、通用北盛整车产量超25.1万辆、产值达930亿元。德凯汽车零部件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等13个汽车零部件项目落地,奇昊底盘新工厂等8个项目开工,名华模塑等10个项目投产;二是区域产业支撑更加多元。推出“乐享大东”文商旅数字化平台,发放消费券2930万元,带动消费超15亿元。“相声江湖”演艺综合体、英雄故事体验馆等文商旅场景更加丰富;三是数字大东发展更加迅猛。发放第七批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云赋能发展政策补贴699万元,欧盟开发区获批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先导区。

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狠抓一揽子惠当下、利长远、增后劲的基础性工作,推动城区发展能级取得新突破。

一是发展空间快速拓展。率先完成三大核心发展板块规划设计,谋划实施总投资480亿元的6大城市更新及智能网联项目;二是发展后劲不断累积。上半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0个、落地66个。引进实际到位内资109.73亿元,同比增长21.33%。签约总投资1106.7亿元的37个京沈合作项目,以及总投资805.2亿元的10个央地合作项目;三是发展支撑持续增强。谋划储备总投资1736.6亿元的宝马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等150个重点项目。

坚持创新平台、创新生态、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加快四大科技创新组团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创新平台更加完善。马卡智工参与起草全国首个《增材制造工艺参数库构建规范》国家标准,微纳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落户大东;二是创新活力加速释放。新增科技型企业448家,同比增长156%。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21.89亿元,完成全年指标1.5倍;三是创新人才加速聚集。引进2个“带土移植”科研团队。13万平方米2292套人才公寓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全速推进。

坚持把发挥政策效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稳定市场信心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政务环境更加便捷高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评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新增市场主体6387户,突破9.1万户。二是政策环境更加科学优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45亿元,兑现政策补贴1.6亿元。举办74次银企对接活动。三是惩治破坏营商环境行为更加严厉。清偿拖欠各类账款近1.23亿元,保障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

统筹推动区域规划、建设、治理,深入实施五大更新行动,城区功能品质取得新突破。

一是城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开工14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成17.8公里燃气、供暖管网改造,推进7条街路更新及89条背街小巷建设,65座主题口袋公园基本建成;二是城市治理成效不断凸显。万泉公园诗词漫道火爆出圈,津桥路获评全市“最亮街路”,新东三街、育才巷成为全市示范街路;三是城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华晨宝马成为国家级绿色制造“大满贯”企业,波森尾气等15户企业申报省级绿色制造工厂,数量再创新高。

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深入实施“五大民生工程”,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出台“民生十条”升级版,落实保障困难救助补助资金6684万元,建成“幸福长者食堂”26个;二是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均衡。沈阳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使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7亿元,来沈留沈就业创业达1.7万人;三是社会治理成效更加显著。推出10个居民自治场景,开展议事活动570余次,解决群众关心关注和急难愁盼问题650余件。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傅淞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