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云南省“十四五”耕地质量提升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环境影响分析及保障措施,以指导各地有序开展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作。范围涉及云南省129个县(市、区),期限为2021—2025年。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耕地质量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和耕地质量调查监测水平明显提高,构建起更为完善的耕地质量提升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耕地质量提升道路。
——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到5.17等,重点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措施覆盖率达90%以上。
——新建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改造提升550万亩。
——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新增高效节水灌溉326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完成国家下达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指标任务,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1400万亩,耕地轮作300万亩。
——建成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950个,耕地质量调查样点9108个。
到2035年,全省耕地质量提升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形成耕地质量提升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更加有力,耕地综合效益、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的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1.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兼顾油料、糖料、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重点县、制种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区域,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等标准规范,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统筹抓好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高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
2.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还田,豆粮复合种植,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开展绿色技术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研发绿色高效功能性肥料等绿色投入品,推广适用土壤改良培肥、节水节肥节药、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
3.推动绿色农田建设。在适宜地区有序推广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扰动,降低土壤裸露,防治土壤侵蚀。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因地制宜推行土壤改良生态沟渠、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工程措施,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
(二)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1.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管理。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在金沙江、赤水河、九大高原湖泊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列出农药化肥禁售限售清单并建立销售使用台账。建立健全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以及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2.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和科学用药,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推进茶园全面绿色化,鼓励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绿色化生产。在粮食主产区、园艺作物优势产区和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推广有机肥替代、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绿色防控等措施,示范推广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和高效低风险农药,不断改进施肥用药结构和方式。
3.抓好农业节水清洁生产。推进农艺节水,推广水肥一体及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秸秆肥料化,集成推广秸秆还田土壤增碳技术,改造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装备。以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应用为重点,有序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三)提升土壤改良培肥水平
1.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坚持分类分区治理,集成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技术,有序推进退化耕地治理。重点在酸化严重区集成推广施用土壤调理剂、绿肥还田等技术模式,逐步遏制土壤酸化趋势。选取pH值5.5以下的强酸性土壤区域,开展酸性土壤治理示范,合理施用农用石灰质物质等土壤调理剂,快速提升土壤pH值;配合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或覆盖还田,绿肥种植还田,施用有机肥,综合治理、改良培肥酸化土壤。
2.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支持畜牧养殖大县、粮食和蔬菜主产区等重点区域,整县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推进绿色种养循环,探索建立粪肥运输、使用激励机制,培育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推行畜禽粪肥低成本、机械化、就地就近还田,着力提高有机肥资源还田量。
3.推行绿色种植技术模式。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前提下,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调整优化作物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启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在九大高原湖泊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等开展轮作,在石漠化等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休耕,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
1.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依据《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 1119),统筹考虑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种植作物、项目实施等因素,持续完善以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为核心、以州(市)级和县级监测点为支撑的四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体系。按时发布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2.开展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以土种为基本单元,按每1万亩耕地不少于1个的密度,动态调整耕地质量调查样点,按年度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数据更新工作。每5年发布一次省级耕地质量等级信息。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等技术标准,在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实施前后及时开展耕地质量专项调查评价,对项目区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开展实地取样化验,评价并划分耕地质量等级、测算粮食产能。
三、重点工程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新建项目区耕地相对集中,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地质灾害。改造提升项目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已建高标准农田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改造提升。到2025年,新建1500万亩、改造提升550万亩高标准农田。
(二)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重点支持种粮养殖大县、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等重点区域,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节肥节药技术,提高水肥药利用效率。整县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育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专业化、机械化、就地就近还田利用运行机制。到2025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326万亩,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1400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耕地土壤培肥改良工程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强工程建设与农艺农机技术的集成应用,示范推广一批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生态保育等绿色高效技术模式与先进适用装备,持续开展耕地土壤培肥改良。“十四五”期间,在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区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还田、酸化土壤改良等耕地质量提升措施覆盖率达90%以上。
(四)退化耕地治理修复工程
在土壤pH值小于5.5的耕地酸化区域,集中连片开展酸性土壤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合理施用农用石灰质物质等土壤调理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逐步减少化肥等投入品使用量。“十四五”期间,完成国家下达的退化耕地综合治理任务,建设万亩退化耕地综合治理修复示范区5个以上。
(五)耕地质量专项监测工程
为跟踪监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区域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耕地生产障碍因素与设施损毁情况,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按照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的标准,增设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对农田生产条件、土壤墒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农田设施维护等情况开展专项监测,持续跟踪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到2025年,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耕地质量专项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