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将依据“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9个修复分区,到2035年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目标。
全省国土空间划分9个修复分区
我省位于华东地区,在国家“四屏四带”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中属于长江重点生态区,承担长江中下游生态带和长三角生态屏障功能这一重要生态地位。
《规划》中将全省划分为巢湖周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皖西大别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皖南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淮河沿线洪水调蓄与矿山治理区、长江沿线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新安江沿线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江淮运河沿线水系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淮北平原农产品生产与矿山治理区、江淮丘陵岗地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9个修复分区。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郜红建介绍,之所以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9个修复分区,是为了落实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突出巢湖生态绿心、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生态屏障以及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对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的骨架支撑作用,并考虑全省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体现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差异化生态基底。
实施巢湖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
《规划》中提出12项重点任务和40项重大工程项目。第三章第五节中明确提出将开展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项目,以恢复长江中下游河湖湿地生态系统,提升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高水平推行巢湖流域生态一体化治理,将巢湖流域建设成湖泊型流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样板,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在环巢湖湿地生态修复方面,建设巢湖湖滨生态缓冲带,加强滨湖沿线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退化林修复、国家储备林和血防林建设、森林抚育、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清淤、派河河口蓝藻防控等,修复环湖十大湿地。
在巢湖小流域生态修复方面,实施河湖岸线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对马槽河、白石天河、兆河、丰乐河等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巢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改善十五里河、王建沟、沙河等入湖河流水质。
在合肥都市圈人居环境提升方面,提升合肥市中心城区和巢湖市、肥东县等人居环境品质。在巢湖周边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方面,对肥东县、庐江县、巢湖市废弃矿山进行修复治理,促进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
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郜红建介绍,《规划》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坚持市场化方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全面落实“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资源整合、以用定治”要求,积极构建“谁投资、谁受益”“谁修复、谁受益”的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碳汇交易平台。
为确保规划有效实施,下一步,我省将建立省级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库。按照责任分工,各相关省直部门指导市、县人民政府深入研究谋划省级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合报全媒体记者 卫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