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大河报曾以《太昊陵朝祖会最佳摊位拍出98万》的文章,报道了周口淮阳市民张建淮以高价拍下太昊陵朝祖会最佳摊位,那么后续情况发展如何了?3月1日,大河报记者独家实探张建淮的压缩馍加工车间。

“多送俩,多送俩,买就送!”3月1日,尚未开启二月二朝祖会的周口淮阳太昊陵广场已吸引了不少游客,拍下98万元高价摊位的淮阳人张建淮,正在自家的加工厂前摆摊,招揽游客销售压缩馍。98万元的网红效应凸显,他家的压缩馍销售格外火爆。从昨日开始,他把摊位挪到了太昊陵南门左侧的“最佳摊位”处。

在张建淮的加工厂,记者看到了压缩馍的生产流程。“我们大致分为以下几道工序,首先和面,然后切饼成型,刷油、撒芝麻,接着进入发酵设备醒饼,最后进入烤箱,再经10分钟烘焙加热,就可出炉。”张建淮说。

淮阳压缩馍从何而来?

淮阳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同样悠久。早在数千年前,这里就盛产小麦等农作物。因此,面食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发展沃土。

“淮阳压缩馍以前不叫压缩馍,叫炕饼。”淮阳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广起介绍,饼在很多地方都比较盛行,比如锅盔、石子馍、白饼子等等。这些被称为饼的面食,干硬耐嚼、内酥外脆,便于携带,很受古人推崇。后来,淮阳人从“饼”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炕饼”,就是把小麦面粉压成饼,经过炕熟之后,就是“炕饼”,实际上也就是现在的“压缩馍”。

张广起说,现在叫压缩馍,是后来从“压缩饼干”中想到的名字,以前也有其他叫法,比如小烧饼、压馍、杠子馍等,总而言之,压缩馍就是从面饼加工改良而来。

3月1日下午,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淮阳区采访时了解到,“压缩馍”有大号、小号之分,从口味上分,则有咸味和甜味的。而售价不以口味区分,只有大小之分,大号压缩馍1元钱1个,小号压缩馍1元钱三四个。

在淮阳,当地还有个顺口溜点赞压缩馍: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学”字读方言,押韵),大人吃了好干活。因此,凡是去太昊陵游玩祭祖的,都喜欢捎带上一些压缩馍回家,和亲友们分享。久而久之,压缩馍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更受欢迎。

“实际上过去没这些说法,就是以前交通不方便的时候,很多赶会的游客,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大爷大娘,天不亮、不吃饭就往太昊陵赶,逛完庙会之后,就喜欢买压缩馍充饥,好吃不贵。”淮阳当地居民张先生说。

实探加工车间,能收回98万元成本吗?

今年48岁的张建淮是土生土长的淮阳人,从事压缩馍加工销售已经有17年时间了。今年朝祖会广场摊位拍卖,他是下定决心冲着“C”位去的,最终以98万元一个月的价位,拿下了最佳摊位。

至于能否收回成本,张建淮笑着说,那都不重要了,主要是把他创立的“伏羲坊”压缩馍这个品牌打出去,同时,也是多多宣传淮阳、宣传周口。而从现在实际情况看,在二月二朝祖会尚未开始之前,他的压缩馍每天的销售量已经达到好几万了,预计朝祖会正式开始后,每天销售量达到10万个还是很轻松的。

现在,张建淮的工厂里五六十名工人,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压缩馍。3月1日下午快3时了,工人们才顾得上吃午饭。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看到,车间里全部为自动化、机械化生产。首先是机器和面,然后进入生产流水线,由机器进行切饼、刷油、撒芝麻,然后工人把初步成型的面饼,推进发酵机器进行醒饼。醒饼之后,面饼会变得蓬松,然后再进入烤箱。在大约300摄氏度的高温烘焙之下,10分钟即可出炉,这样,一个压缩馍就做成了。

偌大的生产车间里,一排排做好的压缩馍整整齐齐摆成了小山,压缩面饼的醇香味不断飘出,等待邂逅每一位前去太昊陵的游客。

“这么说吧,往年二月二朝祖会期间,车间里一个月的电费就得四五万元,就是所有压面机、发酵机、烤箱全部开机。今年肯定更忙碌,更火爆。”张建淮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