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的本字为“爰”,在甲骨文里如右图,看上去如同一只手抓着一根棍状物,拉引另一只手。就好像有人不幸溺水,在水中浮浮沉沉,挥手挣扎之时,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手持长杆伸过去想把他拉上来的样子。所以我们今天才将帮助别人的行为称作“伸出援手”,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和手密切相关的字。
《左传》中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援”与“被援”的故事。公元前647年,秦穆公收到了邻居晋惠公的求救信。因为连年的灾荒,晋国国内爆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只能向秦国求购粮食,以求挺过这次严重的粮食危机。
其实一开始,秦穆公是拒绝的。因为他已经被晋惠公坑过一次了。这个晋惠公本来是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才当上了国君,可他上台后却翻脸不认人,拒不执行之前答应的好处,一副我就说话不算话你能把我怎样的老赖嘴脸。
秦穆公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当时秦国朝堂上也有大臣认为应该趁这个机会出兵晋国,教训一下耍无赖的晋惠公。
但更多的人还是觉得,天灾是无法避免的,帮助邻居也是理所当然的,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这个粮应该卖,这个忙也应该帮。
秦穆公思前想后,还是觉得不应该因为晋惠公一个人的过错而惩罚整个晋国的百姓。于是秦国发动举国之力,调动了大量的船只,昼夜不停地向东输送粮食,沿途的运粮船络绎不绝,远远望去仿佛连成了一条线,史称“泛舟之役”。
不巧第二年秦国也遭了灾,秦穆公第一时间派人向晋国求援。
没想到晋惠公不改小人本色,不伸援手却下黑手,趁机出兵攻打秦国,这样的行为实在是有够无耻,自觉理亏的晋军士气低迷,御驾亲征的晋惠公也成了秦穆公的俘虏,结局可以说是非常令人舒适了。
向他人伸出援手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行为,甚至有时候还会违背自己的处事原则。比秦穆公稍晚的孟子也曾面临过这样的两难困境。
有一次一个人问孟子: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回答:是的。那个人又问:那假如嫂子掉到了水里,小叔子要不要用手去拉她啊?
这个问题问的就很刁钻了。用手拉,是“非礼”;不去拉,是“害命”。这完全就是两头堵的杠精式提问,要的就是让你答无可答。
但孟子却没被这个“送命题”难住。
他回答道:嫂子溺水还不去救,那不是畜生吗?男女之间不亲手递东西,那是礼制原则的体现;嫂嫂溺水小叔子去拉,那是拯救生命的权变。
这就是“援”的最高境界——无论是秦穆公的“泛舟之役”,还是孟子口中的“援之以手”,都体现了中国人生命至上的第一原则,至于其他的什么利益算计,恩怨过往,本本主义,条条框框,在这一原则面前全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是常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应该。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的这几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逆行的援助者。正因为不惜代价地重视生命,反而不必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中国也从最开始“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的被援助者,变成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援助者。
嫂溺,援之以手。
天下溺,援之以道。
这就是中国人最朴素,也最高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