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家长们都在忙着给孩子们准备各种礼物。有惟妙惟肖的公仔,有精致美丽的公主裙,有琳琅满目的零食,有热门卡通形象的玩具,还有丰富多彩的旅行……让人眼花缭乱。

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物质礼物”固然重要,“精神礼物”同样不可或缺。“六一”儿童节前夕,宁波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宁波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王浩带着他的学生施宇阳,给家长们带来了一堂以“守护天使”为主题的公益讲座,围绕什么是儿童教育、教育的重要、怎样进行教育等方面展开,以此让家长更好地关注生命教育,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儿童教育“羞于启齿”这样回答妙趣横生

“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面对这个问题,孩子们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嫌麻烦的家长会说,“你是我在垃圾桶里捡来的”“打游戏升级送的”;而耐心一点的家长则会说,“宝宝是上天送给爸爸和妈妈的天使”“宝宝是妈妈像母鸡孵小鸡一样,从蛋里面出来的”。

答案五花八门,就是没有一个科学回答“你是爸爸妈妈一起生的”。很多家长担心和孩子说了,会有更多尴尬的问题要回答。

在讲座中,王浩借用经典儿童绘本《小威向前冲》,深入浅出地回答了这个几乎每个宝贝成长中都会追问父母的问题。

绘本大致情节如下:小威是一个小精子,他和3亿个朋友一起住在布朗先生的身体里。游泳大赛前夕,小威每天都在努力地练。他知道必须要游得非常快,才能赢得奖品——一个美丽的卵子。那天晚上,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亲密地在一起。于是,小精子们获得了“比赛开始”的信号。在比赛中,小威用尽全力,拼命向前游,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子。最终,他赢得了比赛。在他和卵子相遇的一刹那,发生了一件神奇而又美妙的事:小威不见了,一个小宝贝开始在布朗太太的肚子里孕育,小宝贝慢慢长大,十个月后,一个小婴儿诞生。

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小婴儿长大后,继承了布朗太太美丽的容颜,也拥有和布朗先生一样健壮的身体,成为一名游泳健将。

“孩子长到三四岁以后,总会有许多‘为什么’。不论自然、社会,还是动物、人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们总要问个不停。”王浩说,很多时候百科全书能帮上大忙,但有些答案百科全书里没有,或者虽然有却无法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来说明。当孩子开始处于对什么都好奇的童年意识初期,他们需要的答案并不是百科全书里那般精准的论述,而是能够被儿童思维形象化的解释。

儿童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 不该被忽视

在采访中,一名来自政法系统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几年前,有一名在幼儿园从事保育工作的家长,放学后去其他同学家做家访,把自己的孩子暂时委托幼儿园门卫帮忙照顾。结果,在家长离开的短暂时间里,这个孩子遭遇了猥亵。事后,尽管家长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仍旧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创伤。

更加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前不久,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会发布了一份“侵儿童案例统计”,该统计数据来源于2021年度媒体的公开报道案例和各级法院、检察院及认证微信微博账号的公开案例。报告核心可概括为:2021年,我国曝光侵儿童案例223起,受害儿童569人;遭遇侵人数中女童占比81%,男童比例较往年明显上升,整体14岁以下儿童超七成;施害者中,熟人作案超八成。

“儿童教育不仅仅是大众普遍认为的生理教育,而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是传递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基本生理知识,帮助孩子认同自己别,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健康态度为目的的一种社会化过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浩这样说。

在他看来,对儿童进行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认知“我是男孩,我是女孩,男孩和女孩不一样”,还能帮助孩子更加从容地认识自己生长发育中的身体变化,帮助孩子学会照顾、爱惜、保护自己的身体。

“缺乏教育,对孩子成长是有危害的。如果采取逃避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王浩说,家长千万不可忽略孩子强大的学能力,他们在父母这里得不到答案,很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孩子往往真假难辨,甚至可能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各年龄段孩子需要怎样知识

专家有建议

对于儿童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以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提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教育,提高防范侵害、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那么,如何对儿童开展教育呢?记者日采访了多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人士,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家长不要逃避孩子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要鼓励而不是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当场回答孩子所提出的问题,爸爸妈妈需要提前储备好知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但是要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其次,一定要用适合年龄段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可以通过阅读绘本来进行解释。最后,教育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难以启齿,孩子更没有学坏。问爸爸,爸爸回答;问妈妈,妈妈回答。不要把责任推给对方。

在采访中,记者也接触了不少家长,他们中有相当比例的家长,依然谈色变,对各年龄段孩子需要的教育知识储备不足。

专家认为:

5岁以下的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从妈妈肚子里出生的,而不是垃圾桶。家长要告诉孩子是男生还是女生,男生站着尿尿,女生蹲着尿尿;告诉孩子时裤衩背心盖住的地方是不能给别人看的,偷看别人的也不行;不能触摸别人的隐私部位,因为这是一个不文明的行为。

5岁至8岁的孩子,需要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知道它们的名字和功能,并且爱护自己的身体,每天都要清洗。该年龄段的孩子,还需要知道别与社会别。比如,有的女生格像男生一样,有的男生格像女生一样,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可嘲笑别人。

9岁至12岁的孩子,需要掌握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例如,男孩会长胡子、喉结会变大,女孩胸部会发育等,也要告诉孩子,每个人的生长发育都有差异,有的人比同龄人晚发育,有的人比同龄人发育早,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生长发育、接纳自己。

13岁至14岁的孩子,需要了解月经、遗精等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应对方法,也要挑选合适的内衣。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容易激动、叛逆,急着去证明自己,所以这时候更多的其实是需要家长学会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何温柔的沟通。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比任何教育都重要

作为家长和老师,即便用尽全力,也难以一辈子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成人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练就可以高飞的翅膀和躲避危险的智慧。

宁波市乐源幼儿园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王蓉认为,儿童教育四五岁是最佳时期。作为一堂人生的必修课,适时、适当、适度地进行教育,能缓解孩子的好奇,让孩子产生别认同,学会爱自己、保护自己和尊重别人。上好这样一堂必修课,最早的课堂是家庭,最适合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学方法是不遮遮掩掩的态度而非教条式说教。

象山县定塘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张银雪主张儿童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父母,也应普及到祖辈。“我们幼儿园,绝大多数宝贝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把宝贝们留给祖辈照顾。祖辈通常只关注宝贝们的衣食住行,很少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幼儿教育更是几乎没有。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教育也更加必要和弥足珍贵。”

解放军第906医院心理科主任张其军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26年,擅长儿童心理学研究。他认为,养育孩子恐怕是世界上最具有挑战的任务。孩子成长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家长。孩子最初的探索一般发生在学龄前,每个孩子萌发问题的时间不尽相同,不能等着上学后老师的解答;脱离了情感而仅着眼于安全教育,会让孩子或产生戒备甚至恐惧,或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父母要在遵从孩子成长规律的同时,将符合社会规范的规则告诉孩子,这也是传递生命价值观的过程。

鄞州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相关工作人员则认为,对于学龄前儿童,可以通过游戏、玩具、绘本等方式,来潜移默化进行教育影响;要通过家园共育,在孩子生长发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时刻给予帮助,这就是适宜的教育。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法学副教授胡行华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剖析。他认为,要让孩子懂得用道德和责任管理好自己的“”;这种教育,除了能帮助孩子了解生理卫生常识、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知识,还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法治种子”,让孩子们对的道德、法治和责任能有一定了解,对减少青少年犯罪、早期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