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资料图】

在给总书记的信中,年轻的农大学子写道:“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总书记十分认可,称他们“说得很好”,并认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在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双湾村,也有这样一位“自找苦吃”的“80后”村干部,他甘愿放弃稳定、光鲜的企业管理工作,深耕乡村六载,在乡土中国的深处扎根奋斗,用辛劳的汗水和付出换来了一个落后乡村的大变样。为他的事迹所感,他的老师、今年已经76岁的中国矿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罗承选不远跋涉,前往他所在的乡村深入采访调研并撰文,讲述了这位新时代青年的别样青春故事。

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双湾村,是著名的东山白沙枇杷的生产地。全村1190户,4135名村民,几乎家家都种枇杷,枇杷的种植面积达13000多亩,是个坐拥“绿水金山”和“金山银山”的好地方。可是,2017年前,该村负债3576万元,一直戴着“软弱后进党组织”和“经济薄弱村”这两顶大帽子。

6年过去了,今天的双湾村有了很大改变。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119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和困难家庭都买了意外伤害险,家门口设有家庭医生工作站……双湾村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而这变化背后,离不开一个人——双湾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吴毓洲。

让综合评价从“吊车尾”到名列前茅——

做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2017年3月,苏州市东山镇党委把吴毓洲从东山镇旅游开发公司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的位置调任到了双湾村党委书记一职上。到任后,村会计告诉他,村上备用金只有1万元,账户余额仅100元。面对如此窘况,吴毓洲感到既震惊又纳闷,地处富庶的苏州地区,又有如此好的自然资源,集体经济为何如此薄弱?

经过深入的调查了解,吴毓洲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东山地处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于环境要求,基本上没有制造业,再加上由于过去村领导班子的软弱、涣散,致使集体资产或者被侵占,或者被闲置,收入来源少。枇杷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由于交通不便,加上近年来各地枇杷产业异军突起,严重挤压了双湾枇杷的生存空间,导致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困难。

摸清了问题,怎么破解?

吴毓洲朝着“最硬的骨头”下手了——向村民追缴被侵占的集体资产和拖欠村上的租金。

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不少村干部都劝吴毓洲:“你又不是本地人,过两年就走了,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新官不理旧政。”可吴毓洲却认为,既然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管是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问题,该解决的就一定要解决”。

登门催还、做思想工作先后都告失败,不得已,吴毓洲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但即便有了法院判决,一名长期霸占村里的资产拒不归还的村民依然拒绝执行。在和法院执行局同志一起上门时,该村民蛮横地对吴毓洲说:“你为什么拿我‘开刀’?别人为什么你不管?”并威胁说:“我要和你拼个你死我活!”吴毓洲回答:“事情只能一家一家办,不管是谁占村里的资产,都得无条件退还!”面对村民的暴力威胁,吴毓洲也毫不退缩。最终,这家人退还了所占资产。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仅2017年一年,吴毓洲就代表村民打了8场类似的官司。这一年年底,在处理上级退还的滩涂补偿款问题时,有村民要求把款项不留集体,全部分给村民。对这种违背规定的要求,吴毓洲断然拒绝。恼羞的村民突然把一杯滚烫的热水泼在了吴毓洲的脸上,致使吴毓洲面部烫伤,还留下了间歇性耳鸣的后遗症。

正是通过不屈不挠的韧性和艰苦细致的工作,一年内双湾村收回了被侵占的10处集体资产,追回欠款104万元,增加稳定收入13万元。在此基础上,吴毓洲采取项目化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将收回的资产和一些废弃的用房整合优化,想方设法引进一批项目,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每年增加的集体收入达200多万元。

壮大了集体经济,还要让村民增收致富。

双湾枇杷皮薄肉厚,味道鲜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何把村民手里的枇杷园变成双湾的“金山”?吴毓洲认为,关键在于打开销售渠道。

于是,他联合江苏卫视《寻味》栏目和抖音等传媒平台,强化本村特色枇杷的宣传,积极参加各类评比,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此外,为了提高议价能力、保障村民利益,还以高出市场价每斤2到3元的价格统一收购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村民的枇杷。近年来,村里的合作社和苏州全市范围内的30多家生鲜超市签订了直供协议,快递在村里设了多达11个提件点。

一手抓销售,一手抓品种优化提高,吴毓洲充分发挥自己资源“连接器”和“放大器”的作用,帮助双湾村引进江苏东山枇杷科研院,并依托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无核枇杷引育,改良枇杷品种。2019年,在首届中国苏州枇杷学术研讨会上,双湾村选送的“白玉”“冠玉”枇杷双双入选全国十大精品枇杷,打响了“中国枇杷第一村”的品牌。

如今,枇杷质量好、品牌响再加上销售通畅,双湾村的村民依靠这片果园走上了致富路。63岁的村民叶德裕说,他们一家“光枇杷一年的收入就接近5万元”。

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枇杷产业的成功,也助推了当地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些年,“枇杷文旅共享农庄”“蜂旅结合示范基地”等先后落户双湾村,集吃住行购娱于一体,成为东山的又一个亮点。村里也出现了年轻人回村创业的热潮,并陆续开业了17家民宿,年效益300万元。

“吴书记刚来双湾时,在干部会上提出,用两年的时间改变面貌、打翻身仗。当时我们都不相信,认为他是从企业来的,只会吹牛、作秀,没想到他真的带领我们做到了。”村委委员、古周巷党支部书记金东奇说。

村委委员兼会计周青提供了一组数据:2017年,双湾村集体收入338万元,2018年434万元,2019年843万元,2020年957万元,2021年1143万元,2022年1191万元,6年翻了近两番。

如今,在东山镇下辖12个村和社区的综合考核中,双湾村已经从倒数第一升到了正数第三名。2020年年底,吴毓洲被江苏省授予“脱贫致富奖”。

让组织建设从软弱涣散到坚强有力——

做基层战斗堡垒的好班长

从2017年到任起,吴毓洲没有换过村两委班子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调整过他们的分工。但是正如双湾村巨大变化所彰显的那样,同样的一批人,6年间的战斗力却截然不同。

如何让组织建设从软弱涣散走向坚强有力的?

“关键在于三点,党建凝聚、制度约束、真抓实干。”吴毓洲说。

村组织委员陈秀兰讲了这样一件小事,吴毓洲来双湾后,对村两委委员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每周一早上集体举行升国旗仪式,再开工作例会。陈秀兰回忆,起初,有的村委委员很不能理解,还曾私下议论过,认为这是形式主义,不可能坚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步认识到这种仪式很好,有利于激发干部爱党爱国爱民的热情,对个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种提醒和鞭策,特别是在升旗仪式后,紧跟着召开的工作例会,容易达成共识,在接受任务时,也增添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陈秀兰说。6年来,集体参加升国旗仪式已经成了惯例。

“一个善于抓党建的好书记”是村两委委员对吴毓洲的普遍评价。双湾村下属党支部共有党员131名,行政上有10个联队。吴毓洲把原来的2个支部划为5个支部,并以线上“自在双湾”先锋枢纽的开发利用和线下小支部实体运作相结合,使支部工作与村务工作结合得更好,使党员和村民的关系更加密切。他还积极推进“一人一委一网”村级监督体系,即村纪检委员、村委监督委员会、村级监督工作网三者的健全、完善和紧密结合,促进村里党风廉政建设。

“过去双湾村班子软弱涣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事情不公开,个人说了算,互相猜忌,各行其是,不光拧不成一股绳,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违反工作纪律和规定的事情。”陈秀兰介绍,吴毓洲担任党委书记后,通过“开好一个会、用好一枚印、阅好一份文”等,强化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

如今,双湾村坚持民主决策,确保重大事项决策的公开化、规范化,每次决定都采取集体表决方式并当场宣读表决结果,会议纪要与全程录音一起保存备案,一会一存,全程留痕;完善公章使用制度,实行双人双钥匙管理,每次用印必须使用《双湾村印章使用申请单》,严格公章登记备案,做到纸质材料和电子扫描件双存档;阅好一份文,畅通文件传达,所有来文都进行签字流转、传阅学习。

在双湾村公所,有一个可容纳四五十人的议事厅,这里是村两委定期组织村民代表评事议事的场所。

吴毓洲常说:“村党委是党最基层的组织,我们的作用就是把党的政策和温暖落实到每一户,因此关键在于真抓实干。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因此,在规范内控管理的同时,他还不断推进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定期将村两委的决策决定、“三重一大”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公开,主动接受监督。他提出了“六事工作法”,即常态问事、群众说事、开门议事、出门干事、及时办事、民主评事。以强村富民为己任,他提出了推进集体经济、民生事业和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的三个提升工作。

在村里的公示墙上,制度和清单十分具体地张贴于墙上,不仅利于检查落实,还便于让村民监督。比如,在一份名为《枇杷文旅共享农庄建设》的民生实事推进清单中,不仅详细列出了项目负责人、资金预算、招标情况等,还列有预计竣工时间、工作进度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等。

金湾村党支部书记卜荣康分管着村里的食品安全和“12345”联动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处理和回应村民反映的环境卫生、道路桥面和公共设施服务等各类民生问题。他说:“吴书记是从企业来的,他不光自己是个实干派,同时也非常强调调动每个人的执行力,他常说‘我定目标拿主意,事情大家干,我不干预,但是处理结果一定要反馈、一定要回头看’。”卜荣康说,这些年来,村里乱堆乱放、土地纠纷等难办的事情,都因为这种工作方式得到了有效解决。

6年来,双湾村两委班子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没有了,浮于表面、虚于应付的现象没有了,摘掉了“软弱后进党组织”和“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村两委班子成为团结奋斗、作风踏实的好班子。

让乡村从摆脱贫困到全面振兴——

做以造福乡民为理想的好干部

从总经理到无编制更无级别的村干部,对于吴毓洲的选择,很多人都曾不理解。

提起这背后的原因,他却说自己其实没有太多的考虑:“我是一名党员,既然党组织让我去,那我必须服从。另外,我的母校、中国矿大的那种甘于奉献、敢于担当、不服输的精神也一直支撑着我。”

由于长年扎在村里,吴毓洲的妻子杨丽娜承担着照顾一双儿女的重任。有人问她:“你想没想过,你老公去当了村干部,没有稳定的工资,以后也没有退休工资,怎么办?”杨丽娜只是笑着回答:“吴毓洲是一个有情怀的男人,我支持他去双湾‘创业’。他还年轻,我相信他。”

吴毓洲的情怀,首先体现在他的理想追求上。他在矿大上学时,成绩很好,两年校优,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在学校时,吴毓洲就酷爱读书,参加工作后,也保持了这个好习惯。在双湾村工作这6年,他坚持“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除了两本厚厚的工作日记,他还有三本读书笔记,记录了自己读书学习的心得体会和随想。翻开他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到,在《春秋军师范蠡的人生智慧》一文的读后感中,他写道,“启示三点:有情有义,这一点是做人的根本;常常反省自己,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人家没有,想法去补救,该做的事情一定好好做;如有所得,一定照顾所有的人”。他在读《道德经》时写道:“道德就是最好的信仰,道德就是人类最高的价值”“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把自己对人类社会作贡献的愿望一步一步去达到”……

在双湾村有一个“三卯堂”,又名“贺廉宅”,建于明代,是为了纪念先后同在“卯”年登科的贺廉、贺元忠、贺泰祖孙三人。他们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每次路过三卯堂,吴毓洲都提醒自己要向贺氏三代学习——做有追求有担当、以造福乡民为己任的好干部。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一个团支部的主题团日活动中谆谆告诉青年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些年,吴毓洲把总书记这段话作为座右铭,时刻鞭策和激励自己,他说:“我理解的做大事就是要为社会造福,为百姓谋利,至于职务大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有没有这种意识。村主任虽小,但在这个平台上,同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6年来,吴毓洲把自己的理想抱负植根在双湾这个小山村。而他的一言一行,双湾村的村民都看在眼里。69岁的老党员周福根动情地说:“吴书记是个外来的书记,但他心里始终装着咱双湾的村民。这些年来,我们没有想到的事,吴书记想到了;我们想到的事,他已经开始办了。他是难得的好书记。”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吴毓洲始终把村民日常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办,把村民关注的事当作急事来办,把村民犯难的事当作大事来办。在强经济、富口袋的同时,完善各类民生服务。他为村里修建道路,引水上山,改善交通状况和路灯照明,为村民建立了老年活动室、家宴中心,利用村卫生服务站对接盖睿科技,打造了15分钟的医疗圈,提供“体检—诊疗—购药—管理”一站式、全流程服务闭环,提高慢性病筛查、预防与规范管理的水平。如今,月均就诊量在1100人左右,常见慢性病健康管理1109人,每个村民都建立健康档案。2022年,双湾村在为村民购买保险等惠民支出上达到了132.8万元。

46岁的村民叶明,前年中风,去年又患肾结石,两次手术花了10多万元,大部分由村里买的保险报销了。他激动地说:“托村里的福,托吴书记的福,如果没有村里的医疗条件和保险,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将心换心,吴书记心中有我们,我们也听他的招呼,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如今,双湾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和谐,先后荣获民主法治示范村、三星级康居村、生态环境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走在双湾的乡间小路上,枇杷在枝头随风摇曳,蜜蜂在花丛中曼妙翻飞,田间地头,村民们的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见到吴毓洲,都会亲切地招呼一声“吴书记,你好”。(特约通讯员 罗承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