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广州5月21日电(记者 卫韦华)我国是海洋大国。当前,海洋经济正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如何更有效开发海洋资源、持续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备受各方关注。20日,多位院士、业界专家齐聚广州,在2023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院士论坛上带来了向海而兴的前沿成果,共同描绘向海图强的多样化路径。

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仍存短板 需加快创新步伐

在席卷全球的数字经济浪潮下,占地球面积约7成的海洋也正在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融合创新,是推动涉海资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的关键。论坛中,多位院士、专家表示,当前在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的获取与共享、涉海应用场景重塑、海洋装备与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海洋经济数智化转型面临调整的关键阶段。


(相关资料图)

“海洋科学技术极其重要,将来海洋产业新的增长点必须以科技来带动。”欧洲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林间表示,为解决“卡脖子”的难题,未来国家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五大中心”,分别是国际海洋科技中心、国际海洋产业中心、国际绿色航运中心、国际海洋治理中心和南海可持续发展中心。“建设这五个中心要以科技先行,要做到不可替代,用科技带动海洋的产业发展。”林间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研究工作站负责人丁德文看来,数字化是解决海洋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甚至是市场交易最主要的内容,而不是手段。

“在数字化的情况下,目前生态环境也好,海洋碳汇也好,重点是要解决物理世界和数字空间的交互过程。”丁德文坦言,现阶段应重点关注海岸带生态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并在现代数字化蓝图指导下,实现海岸带绿色化、数字化发展。

在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赋能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欧洲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特聘教授杨鲲分享了如何通过海洋信息技术,更高效地认知和控制海洋这一复杂巨系统的前沿研究成果。

“我们正探索‘用计算换通信’。即通过数据驱动等技术手段,建立通信系统的内生智能,推动通、感、算融合,以解决海洋通信速率低、效率慢等瓶颈问题。”杨鲲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陈军提出,应运用数字化技术、思维、认知,对治理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进行系统性重塑,构建海洋空间治理的数字化新生态。

勇于探索机制创新和政策突破 加大力度激活人才、资金要素

有人才,才会有科学。论坛现场,部分专家表示,海洋高质量发展最终还是要靠科技,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将海洋经济作为探索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路径,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激活政策、人才、资金等多要素支撑力度。

华大海洋研究院院长石琼建议,要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持续加大力度打造创新平台载体,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体系与向海经济深度融合。

林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经济、创新最有活力的湾区,但大湾区海洋经济圈在人才上还不够强,应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加强“自我造血”能力,通过组建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造海洋科创人才“摇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强国建设实验室”执行主任向晓梅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有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6个亿吨级大港,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以及创新型企业等创新主体。未来,应加快海洋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突破,加大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突破,例如探索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积极盘活低效利用的海域和岸线资源。

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杨勇提出,金融服务业应推动蓝色金融模式创新,进一步打通在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科技转换等方面的痛点、卡点,从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着手全面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助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编辑:郭洲洋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