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王晶 孙诗楠)“今年有这管道的水,我有信心把秧苗培育起来。”8月3日,看着水流从管道汩汩流向稻田,因高温而干涸的土地被浸润,稻秧逐渐恢复生机,黄梅县下新镇汪革村种植户汪胜华的心里终于松了口气,“农田得到及时灌溉,增加了我家农田长年的收入。”

眼下正是水稻生长关键期,在下新镇汪革村的广袤田野间,一条全新铺设的800米灌溉水管穿越田间地头,为成片稻田送去清凉。

汪革村地势南低北高,地形复杂,旱地居多。因灌溉用水难,常常导致农田收成难。能否在村里修建水渠管道,引水过来浇灌土地,使旱地变为水浇地,成为了亟需解决的头等大事,也是村民们最大的愿望。


(资料图)

下新镇汪革村党支部书记汪宝平介绍,大家一致认为就近从马鞍山泵站铺设一条延长管道直通到田间地头,是一条最便捷、最有效、最快的抗旱举措,既能够解决灌溉,又避免了兴修坝站资金的压力。

从“等水来”,变为“引水来”,汪革村新修建的这条灌溉管道有效解决当地农田“靠天吃饭”的难题。

“去年,这个地方大面积旱死,就是因为没办法,提不了水,今年的管道修好之后,彻底地解决了粮田的灌溉问题。”下新镇汪革村党支部书记汪宝平说道。

让农田“解渴”的灌溉场面,同样上演在下新镇的曹牌楼村。过去的曹牌楼村,成片的旱地让村民们“为难”了几十年。

下新镇曹牌楼村四组村民於艳平指看着稻田,回忆起过去道,以前干旱的时候都会减产,最近几年,因为抗旱设施建设得好,都是大丰收,看这秧苗长得多好。

如今,水龙头安装在了田埂上,伴随着抽水泵“哒哒”的马达声,一股股喷薄而出的清泉,彻底改变了村里的土地面貌。

下新镇曹牌楼村党支部书记石朝明说:“经过管道更改,水的输送,可以确保这里60亩田的增产增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渠道是百姓的“生命线”。引水工程的落地,惠及下新镇的多个村庄。管道的修建,“整”活了土地、“整”出了丰景,更为农业保粮保产注入一剂强心剂。

据悉,以耕地提质增效为目标,下新镇已经铺设地下供水管道61公里,建成提水泵站62座、沿途灌溉闸阀112个,灌溉沿线13个村,覆盖1.5万亩农田。曾经的缺水旱地,现如今也呈现出一片农业兴旺的景象。

黄梅县下新镇党委副书记徐恋说:“通过几年的努力,下新镇所有的水利死角基本消除,沿线十三个需要引水的村庄基本实现地下供水管道全覆盖,现如今农民灌溉用水有了保障,基本实现了增产增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