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面对新一波工业互联网浪潮来势汹汹,中控集团创始人褚健也想在自己的老本行里“再出发”。
5月12日上午,阳光正好,惠风和畅。在近60位国家部委、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的专家的见证下,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海曙区正式揭牌。同时宣布成立的,还有专注工业操作系统的蓝卓工业互联网、深耕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领域的国利网安、主营工业芯片的宁波中控微电子三家公司。
彼时距离褚健创立中控集团已经过去25年,他后来称这次的揭牌是自己的“人生新起点”。
他给研究院制定了三年、五年、十年目标,希望五年里至少孵化20个高科技公司,其中至少有五个达到上市标准。
中控集团本就起源于浙江,而宁波也一直都是制造业极为发达的城市。
转眼五年过去,许多创业者慕名而来。而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也迁入甬水桥科创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 、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一同吸纳人才、创新研发,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创业者赋能。
2022年8月,第四届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出炉,宁波市位列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当年增长数量超过百家。另一边,“中国智造2025”即将来到验收年份,随着疫情的影响转弱,中小制造业企业也希望在新一波数字化浪潮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宁波海曙,这个智能制造重镇,早已提前准备好了创新创业的税收、人才策略,还创新地提出“工程师友好区”计划,帮助吸纳更多人才。
今年4月25~26日,海曙区更是携手阿里云,在甬水河畔举办了“科技回归都市,人才创造卓越”——2023年海曙区创新创业大会,表彰创新研究,共商行业未来。相信在下一个五年里,海曙一定会更加蒸蒸日上。
1.制造业高地的工业互联网转型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目标在十年后的2025年,中国从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随后,传统企业工业互联网转型的大幕就此拉开。
长三角地区之所以经济发达,也正是得益于其早期的制造业发展。长三角拥有发达的交通,可以带来便利的物流体系,高校院所众多,有良好的人才资源。
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也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建立,蓝卓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基于中控30年工业基因基础,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落户于宁波市海曙区。
同年,蓝卓推出了国内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为工厂数字化转型的统一数据底座。supOS可以理解为一个“工业版安卓”,中控集团将过去近三十年里打造的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的小型APP,都放在supOS上,开放给其他企业下载、配置使用。
在蓝卓CEO谭彰看来,“许多企业有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但是资金和技术能力有限,很难短期内自研出适合自己的产品”。
在supOS平台上,企业对于工业产品可以快速部署、拿来就用。甚至一些已经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也可以在使用、改进了蓝卓的产品之后,在supOS上上传所在行业专属的软件,共享给其它同类的企业。
谭彰告诉「甲子光年」,现在蓝卓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带都设立了分公司,但总部一直留在宁波海曙,当初选择海曙的时候,他也几乎没有犹豫。“最开始是因为蓝卓创始人褚健教授受邀前往宁波做工业互联网,但了解了以后我们都觉得,宁波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创新沃土,把总部设在宁波海曙很合适。”
首先,宁波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包括电子、机械、化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2022年宁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280家,远超苏州、杭州、无锡、广州等地,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全国排名第四。
而海曙更是如此。海曙区二产基础雄厚,占比30.5%,拥有纺织服装、汽车零配件等支柱产业。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7家;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上市公司1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6家。
这构成了在宁波海曙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用户基础。同时,许多产业的龙头企业都在宁波,且在长三角地区也都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集群。作为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如果能拿到并且服务好这些标杆客户,在这些产业里也能打出示范效应,更容易推进到其他地区和其他企业。
更重要的是,宁波非常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建设。早在2016年,宁波在《关于推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就提到了使用工业数据、推进工业智能化的相关建议,提出加快构建工业无线网络环境,全面支撑智能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发展;深化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创新;打造工业云服务平台,支持工业大数据应用开发和专业化云计算服务。
同年,工信部批复宁波为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希望以“解剖麻雀”方式探索新常态下不同类型城市制造业转型的模式和路径,带动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
2018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高层论坛在宁波举办,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以及来自紫光、航天云网、海尔、浙江中之杰、中国电信、海康威视、腾云互联等重点工业互联网企业负责人,行业协会人员参加了会议。
2022年,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深度行在宁波拉开序幕。借此契机,海曙区提出智能制造“1+1+N+X”模式,构建工业互联网新型生态。
宁波市海曙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蔡文质曾解释道,“1+1”是指以 supOS 工业操作系统为底座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N”是指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共性应用场景,“X”是指企业数字化改造的个性应用场景,以此推动工业数字化工程的市场化改革和企业内部生产及管理流程再造,打造共建共享的行业生态。
目前,围绕蓝卓和甬水桥科创中心,已经有几十家工业互联网企业在此创业扎根。而蓝卓签约合作的工业企业已经有4100多家,遍布全国。而整个2022年海曙区发展快速,创新街区建设势头强劲,甬水桥科创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正式启用,宁波工研院成为全市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街区新引进培育科创企业82家、研发强度提升六成。
2.扶持中小企业,助力数字化转型
宁波海曙区,一座兼具简约与现代化的商业大厦伫立甬水桥畔。22层的高楼玻璃明澈透亮,仿若也能照亮周围的大楼与溪水。
它建成于1993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宁波国际大厦。
2020年5月29日,这座大厦的顶楼四层迎来了一位重磅嘉宾落户——宁波阿里中心。
2021年阿里集团正式入驻后,才将分散在宁波各地的九项业务(阿里巴巴国际站、1688、阿里本地生活、蚂蚁金服、同城零售、菜鸟网络、速卖通等)以及500多位员工聚集到这里。同时,阿里巴巴还在宁波设置了“阿里云新制造创新中心”,围绕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赋能和创新创业扶持,引导企业落户,推动宁波本土企业实现技术升级。
2022年,阿里巴巴携手海曙区政府,共同举办了“科创中国”赛道明星活动,邀请30位创始人加入,由阿里巴巴及产业、投资界名师传授经验,并定制专题授课课程,帮助创新企业获得人才、贷款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阿里巴巴的入驻,吸引了许多技术服务型企业来宁波创业,这些企业来自千行百业,也带动了海曙的数字经济转型。
2020年,已经在美国成立两年多的可之科技来宁波海曙建立分公司。凭借AI技术、对产品的打磨和对行业的理解,可之科技迅速获得了投资机构和客户的青睐。
2021年,在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测试多次之后,可之科技的自动批改产品首先应用到了高考的大题阅卷中。应用可之科技的批改系统,不仅批改的准确率有保证,而且效率很高,成本也比用人力来得低。在江苏省高考的试用结果令人震撼,于是当年该系统就被应用到了湖南、广西、江西等地的中考阅卷中。
除此之外,可之科技还将AI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可之科技CEO王冠告诉「甲子光年」,“目前许多金融领域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技术问题”。例如中小微企业经常资金链不太稳定,缺少资产、现金流,需要银行提供贷款。但这个为中小企业谋福利的“普惠金融”实现难度很大 ,因为大多数银行缺乏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很难评估中小微企业法人主体的资质、信息可靠度、授信额度、无形资产价值。
于是,可之科技尝试用强化学习、大语言模型等技术,以及在国外的工作经验,做出一款可信、可解释的产品。可之科技基于持续决策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赋能金融机构获客、客户需求分析等环节,实现全生命周期保护,帮助信贷机构有效识别优质客户,落实普惠金融,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在来到宁波之前,也有创业者担心这里的人才资源没有杭州、苏州丰富。但在王冠看来,海曙从很早就开始了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补贴。对于博士、高级技师、海归等高学历人才,设有3~50万元不等的补贴额度。王冠补充说,“补贴通过企业来给到,企业用人成本更低、员工待遇更高,也让人才更愿意来到海曙”。
2022年,海曙还创新地推进“工程师友好区”的打造,计划到2025年,建成至少一家省级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全区工程师总量和质量位居省市前列、专业技术人才达到9万人。为此,在4月25日的活动中,海曙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政策”,在原有创新、创业、高学历人才补贴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对工程师按月发放的补贴。
海曙区还承办科创中国赛道明星班等活动,建立全省首家区级工程师服务中心,“甬江引才工程”多个项目入选,引进工程师人才 9700 余名、大学生 2.2万人。
作为一个在创新上有前瞻视野的区域,海曙区还会经常走访企业,与企业一同探索新合作的可能。谭彰告诉「甲子光年」,每年区领导都会来蓝卓调研,有时候会分享一些新出台的惠企政策,推荐蓝卓申请。“也有些时候政府会和我们分享,最近某个区域的中小企业在集中做‘进园区’的工作,让我们提一些建议,或者看看有没有我们可以直接提供解决方案的。”
3.把握时代脉搏,赢在下一个十年
2023年,全球都在被生成式AI所震撼。作为一个踩准了工业互联网,又踩准了数字化转型的城市,基于现有的区位、企业资源,宁波海曙在AI新范式下又会带来什么新的可能呢?
4月25日~26日,以“科技回归都市,人才创造卓越”为主题的2023年海曙区创新创业大会,给众人描绘了一幅新图景。作为宁波海曙区一年一度的科创大会,本次活动内容紧凑丰富,又富有创意。
第一天的活动包含优秀创业企业的表彰、创新要素发布、创新活动发布、政策解读,以及甬江实验室崔平主任关于人才与创新的精彩演讲。
第二天的活动主题为“云上海曙,智造甬城”,聚焦技术创新与商业实践的融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表关于AIGC的主题演讲,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分享对生成式AI、AIGC、元宇宙等新兴概念的研究与看法。海曙区创新创业的代表性企业也讲解了宁波当地产业如何利用技术突破未来,最后六位嘉宾以“圆桌辩论赛”方式,共同探讨“智能革命新纪元”下大模型与商业的未来。
在与会嘉宾们看来,不管一家企业的技术多么酷炫,如果要持续发展,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和场景。
可之科技本来就专注于AI领域,深度学习、强化学习是其擅长的技术。王冠认为,除了科技巨头之外,更多企业还是应该关注于自己所在的领域,探索垂直应用的更多可能性。
“我们觉得,像教育、金融这类长尾场景,它从0分到60分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从60分到90分乃至95分,是需要很多行业积累的。与此同时,这些场景下,60分是很难使用的,用户面对这些功能时,并不像对话、文档、搜索功能那样有较高容错性。”
另一家刚刚在宁波设立了分公司的AI机器人公司达闼机器人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达闼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前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认为,“工业是生成式AI非常适合的场景之一”。工业领域中,许多场景下的需求较为相似,但又各不相同,适合通过AI技术、搭配行业经验,修改现有的模型来完成快速匹配。
而工业互联网企业蓝卓已经先行一步,公司本身就有AI产品线,基于现有的大数据和模型,蓝卓有一些边缘侧的AI产品来完成具体的任务。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发布之后,蓝卓立刻把新技术应用其中,设计了智能看板、报表生成、故障诊断等一系列产品。
谭彰看来,“AIGC技术可以应用到工业的方方面面,蓝卓目前只做了应用层的一小部分。在模型层面,考虑到对工业数据安全的风险控制,目前蓝卓也在思考一些更开源的、自研的架构”。
已经发布了大模型的阿里巴巴,也在探索更多应用的可能性。除了将大模型接入阿里巴巴全线产品之外,阿里巴巴也希望扶持更多中小企业。4月26日活动最后,阿里云为本次活动打造的虚拟人小云还发布了“上云魔方”手册,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数字化转型的门槛。
区域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顶层设计。4月10日,宁波全市数字经济创新“一号发展工程”的会议中,也提出了要“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包括加快突破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关键技术,推动AI与金融科技、工业智能、生物医药、性能导向新材料、气象水文电力等领域融合发展。构建AI应用场景,加快在教育培训、工业制造、医疗健康、体育娱乐等行业应用。
正如区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上所言,海曙区要“把资源和力量汇聚到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上来”。当政策、产业、企业和技术都已然就位,在AI的新浪潮和新范式下,海曙将把握住这次机遇,在下一个十年里在再创辉煌。
THE END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