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恭王府沁秋亭
“曲水流觞”之俗的源流,要追溯到上巳节的风俗。上巳,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它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传统节日。远在周代就有水滨祓禊之俗,朝廷指定专人掌管此事。《周礼》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到了汉代,三月上巳确定为节日,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汉书·礼仪上》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节日,为的是祈福免灾、欢庆娱乐,称曲水宴,并由此而派生出流传千古的习俗、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雅事——曲水流觞。
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历史上最有名的曲水流觞当属晋穆帝永和九年在兰亭举办的那次,王羲之乘酒兴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唐代时,上巳节与中和节、重阳节为“三令节”,皇帝都会在长安城东南隅曲江池宴会群臣,饮酒赋诗。明清时期,皇帝在上巳节也经常举行曲水流觞。
皇家园林和亲王府中偶建有流杯渠池或流杯亭,以供皇亲国戚和文人雅士聚会饮酒、赋诗游乐。清代时北京城有七座流杯亭,紫禁城乾隆花园的契赏亭、中南海的流水音、圆明园的坐石临流和寄情咸畅、潭柘寺的猗玕亭、恭王府花园的沁秋亭,以及北安河七王坟退潜别墅的流杯亭。其中四座建在皇家园林和皇家内院之中,两座建在亲王府邸园寝。而这两位亲王也非同一般,恭王府的主人奕訢为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曾任议政王,清朝十二铁帽子王之一,一度权倾朝野;七王坟指醇贤亲王园寝,即奕譞墓,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光绪帝的亲父、宣统皇帝的祖父,为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其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
清朝著名宫廷画师唐岱、沈源、冷枚等曾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历经11年绘制而成《圆明园四十景》,共40幅分景图,为绢本彩绘,乾隆御笔题《四十景对题诗》,其中一幅名为《坐石临流》。坐石临流位于圆明园九洲景区后湖东北,舍卫城以南,是清代皇帝与大臣们曲水流觞的地方。乾隆皇帝有诗曰:“竹径延缘胜赏探,流觞曲水渌波涵。何妨修禊日过五,且喜行春月正三。”
位于中南海南岸的流水音流杯亭为明代所建,亭内石砌的地面上凿刻有九曲水槽,亭后假山有人造瀑布流泉,有水道引水入亭,在亭内水道中盘旋回转之后流入湖中。康熙帝曾御书“曲涧浮花”额匾,乾隆帝时将其命名为“流水音”并御书匾额。圆明园中坐石临流之兰亭,是一座重檐三开间敞亭,仿浙江绍兴古兰亭曲水流觞意境,始建于雍正初年。乾隆初年定名“坐石临流”,并亲题匾额悬挂于外檐。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在此宴请群臣,作《御制坐石临流》诗一首。乾隆在诗序中写道:“仄涧中潨泉奔汇,奇石峭列,为坻为碕,为屿为奥。激波分注,潺潺鸣濑,可以漱齿,可以泛觞。作亭据胜处,泠然山水清音。”诗云:“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改建为八方型,并换成石柱,每柱各刻一册著名书法《兰亭帖》,是为兰亭八柱帖,故而俗称“八柱兰亭”。亭中竖立一座巨型石屏,正面刻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图景,碑阴刻乾隆九年御制“坐石临流”诗以及后来御制“再题兰亭八柱”诗两首。
潭柘寺流杯亭,名“猗玕亭”,为方型四角攒尖顶的木结构建筑,红木立柱,上覆绿色琉璃瓦。亭高2丈,长、宽各丈余,油漆彩绘,亭内用汉白玉铺地,石面上刻有一条弯曲石槽,宽、深各10厘米,其所构成的图案十分奇特,从南向北看像龙头,而从北向南看又像虎头。水从亭外东侧的一个汉白玉雕的龙头口中流出,沿引水石槽从东侧入亭,几经回旋之后,从西侧流出。乾隆皇帝经常在上巳节与王公大臣围坐在亭边曲水流觞。乾隆帝有《猗玕亭》诗一首:“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