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歌剧魅影》在国际舞蹈中心首演,演出海报上一朵殷红玫瑰鲜亮夺目,仿佛是一种象征。这宣示着绚烂和温暖是芭蕾永恒的基调,也是我们热爱芭蕾的理由。
芭蕾与经典IP的深度融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法国作家加斯通·勒鲁发表于1911年的小说《歌剧魅影》,以其奇谲的故事吸引了无数艺术家,各种改编纷至沓来。随着不断的改编,作品中的浪漫底色被一层层揭开。艺术家们发现,围绕原作的核心事件,情节延展和人物布设还有很大空间,这真是件让人高兴的事,特别能激发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冲动。于是,我们看到,这么多年来关于这部小说的每一次改编,无论是大银幕还是舞台剧,都注入了艺术家敏锐的发现和兴奋的解读,也让这个典型的“法国式”故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上芭依据小说改编的两幕芭蕾舞剧,将故事背景设定为巴黎一家芭蕾舞团,这是这个经典IP第一次和芭蕾结缘。由于剧中每个情节都与芭蕾有关,因而可以说是与芭蕾的深度融合。剧名中“歌剧”二字当作“歌剧院”解。与上芭有过多次合作的国际编舞大师德里克·迪恩,对创排芭蕾版《歌剧魅影》抱有极大热情——故事“为我所用”,其他都将按照芭蕾的规律——经过5年酝酿,迪恩对于这一点显得毫不犹豫且胸有成竹。
大幕开启,一个职业芭蕾舞团的台前幕后以各种视角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很快意识到这是一次不同于以往任何版本的改编:古老而辉煌的剧院,严谨和松散兼而有之的芭蕾教室,演员的日常训练和交流,人际关系中不时浮现的冲突……一切都那么真实自然,连性格特征鲜明的芭蕾教师吉里夫人和古板的钢琴师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兴味盎然。舞团的排练和演出作为“戏中戏”在编导精心编织下,仿佛打开了一段折叠的记忆,让观众与华丽优雅的古典芭蕾不期而遇。“戏中戏”谢幕的一刻,主观视角瞬间进行了切换,通过多媒体展现的歌剧院四层观众席再现了19世纪末的剧场氛围,观众席中身着华服的每一位观众都那么逼真,他们鼓掌欢呼,而现场的观众则如同参与了这样一次辉煌的谢幕,沉浸在与舞者一般无二的荣耀中。第二幕再次展现了盛大绚烂的场面:假面舞会上,艳丽的“埃及舞”,诙谐的“丑角舞”,矜持高贵的“路易十四双人舞”以及西班牙舞、康康舞等穿插交叠,有如芭蕾盛宴。其中,完整呈现的古典“大双人舞”极具观赏性,体现了编导对芭蕾舞剧审美范式的多样化追求。
铺排出足量的表演性舞蹈是芭蕾舞剧的特征,而高明的戏剧芭蕾编导,则善于从中布设下清晰的情节线,将叙事贯穿始终。芭蕾舞剧《歌剧魅影》以简洁的手法表现了芭蕾女孩柯莉丝汀的成长。全剧开端,童年柯莉丝汀在吉里夫人的教导下展现出熠熠星光——在首演中饰演童年柯莉丝汀的小演员,年仅7岁,从近百名“海选”者中脱颖而出。仅几分钟,小演员富有灵气的表演便把观众带入规定情境,而此后由“童年”到“少年”到“成年”的转换,同样显得手法流畅,体现了编导遵从于芭蕾规律的叙事能力。由戚冰雪饰演的成年柯莉丝汀,以一段独舞让观众眼前仿佛盛开出一朵耀眼的芭蕾玫瑰。观众见证了柯莉丝汀的成功,同时也预感到将要发生的一切都与这“耀眼”有关,它是戏剧逻辑的起点,也是编导充满智慧的暗示。
芭蕾教室里最常见的是巨大的镜子。编导出于对芭蕾演员日常生活的了解,利用它作为推进剧情的重要道具。“魅影”从镜子里现身,并出没其中。时常练习到深夜的柯莉丝汀面对的已然不是一面镜子,而是一双窥视的眼睛,这使她惶恐。然而,日复一日的“私教课”让她感受到神秘人的才华和温暖,她渴望揭开他的面具,去触摸背后的脆弱和疼痛。“魅影”和柯莉丝汀的双人舞十分戏剧性地表现了这一幕,微妙的心理在流动的舞姿中展现得丝丝入扣,让人信服肢体语言同样可以做到深邃而透彻,善良和忧郁深藏其中,又无时不在流泻……“魅影”似乎更愿意介入柯莉丝汀的生活,不能忍受她的星途遭遇任何阻碍。“歌剧院”的日常变得不宁。当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时,柯莉丝汀意识到这一切都源自爱。此时,作为主体意象的玫瑰出现在“歌剧院”幽深处,也浮现在所有的疑云之上。“魅影”将一枝玫瑰插入柯莉丝汀胸前,是赞美也是心迹的表露,舞台上的一切正如泰戈尔诗歌中写到的那样:让睁眼看着玫瑰花的人,也看看它的刺。
一个经典IP,在经历了无数次剧透后,新的创造者不耽于情节的重述,而是去开掘它新的价值,我想,这是个不错的选择。芭蕾舞剧《歌剧魅影》不在原小说的悬疑、惊悚上大费周章,而是着力呈现突如其来、无力承受的爱如何走向终局,其戏剧性却丝毫未减。
以戏剧芭蕾透视人性幽微
芭蕾舞女演员给人以纤弱的印象,事实上,内心强大而执着是她们闪光的特质,剧中的柯莉丝汀如此,饰演柯莉丝汀的戚冰雪亦如此。戚冰雪此次在剧中和两位男舞伴完成了多段双人舞,细致的情感投入,不同的情绪释放,需要极大的体力支撑。在整场演出中,戚冰雪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表演状态,动作完成度极高,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丝滑流畅,脚尖点地似乎是她的生活常态,看不到技术附着的痕迹。第一幕结尾,是柯莉丝汀和恋人拉乌尔“月光下的双人舞”——歌剧院的天台上,离星空最近的地方,有纯净脱俗的宁静。一对年轻恋人,在温习某个芭蕾舞剧片段,又仿佛在月色下互诉衷肠。双人动作配合得严丝合缝,纯粹而极致的美感,令人心醉。
上芭首席主要演员吴虎生在剧中饰演“魅影”,他将角色的复杂人格表现得深刻鲜明,牵动人心。“魅影”内心的孤傲、自卑、妒忌、疯狂乃至对爱的深深渴望,仿佛不是通过舞姿罗列出来的,而是深嵌并溶解在芭蕾的技术技巧中,投射给观众的则是情感的流露和灵魂的剖白。如果说,不追求独立于表演意识之外的炫技,意味着演员的成熟,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表演境界,把新古典主义芭蕾的美学特征和戏剧芭蕾结合得自然熨帖。“魅影”将柯莉丝汀带入自己的“巢穴”,揭下面具的一刻,丑陋的面容令人震惊,这是吴虎生第一次以如此不堪的面容出现在舞台上,却带动了表演能力的爆发:编排新颖的双人舞和三人舞,将人物关系的撕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魅影”难以割舍的爱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多层次心理表达让肢体语言充满戏剧张力。柯莉丝汀以一袭婚纱向“魅影”表明自己对爱情的态度,祈求“魅影”的成全。轻轻一吻,倾注了她对“魅影”的宽恕、同情和心疼,催人泪下。编导以舞剧思维,将此时的戏剧性反转处理得自然而准确:灵魂得到抚慰的“魅影”看着柯莉丝汀与恋人边舞边消失在幽深处……对于一个不幸的人来说,这一切也许只是水月镜像,远远望去更加刻骨铭心……编导传递给观众的直观感受,恐怕是其他艺术样式很难实现的。成全他人亦是成全自己,饰演“魅影”的吴虎生以深深一跪“透视”人性幽微,用精妙的表演细节为全剧作出深刻题解。手中玫瑰垂落的一刹那,观众扼腕叹息——作为爱情传奇的终局,一场芭蕾舞剧落幕的最佳契机,似乎再无其他更好选择。
从接受角色的第一天起,编导就提醒吴虎生:在这部舞剧中你将无法展现俊朗的外表,自始至终要戴着面具跳舞,对技术发挥和表演都会带来新的难度。编导甚至要求他终场谢幕都不摘下面具,把自己融化在角色里。在多部原创芭蕾舞剧中担任过“大男主”的吴虎生从不畏惧挑战,对于创造新角色,有一种执着的痴迷。他说,每一个角色都是自己等待已久的,有机会去完成,是一种幸运。我曾经问他究竟创造过多少个角色?他冲我腼腆一笑,反问道:“十个?”也许更多,他没有为自己做过计算,而我可以肯定,他是目前中国芭蕾舞男演员中创造角色最多的,且类型多样。其丰富的舞台经历得益于上芭这些年原创芭蕾舞剧源源不断。团长辛丽丽认为,芭蕾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无论创作、演出都要有国际视野。这些年,她的目光聚焦在经典文学的改编——用“海派”芭蕾去表现世界性大IP,最容易和不同观众实现沟通,“与其斥资购买一个现成的古典芭蕾版本,不如创造自己的‘上芭版’‘中国版’”。上芭版本的《简·爱》《哈姆雷特》《茶花女》和这一次的《歌剧魅影》都是这一理念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