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战: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往事》
(资料图)
[美]弗朗西斯·伯丹著,曹磊译,李默然审校,鼓楼新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阿兹特克是古代墨西哥文化舞台上最后一个角色,他们创造了辉煌的阿兹特克文明,开创了阿兹特克族最兴盛的时期。阿兹特克文明在教育、宗教、科学研究、天文学、历法、文字、艺术各方面都有着惊人的发展。
《不那么狂野的西部:西进运动中的制度演变》
[美]特里·L.安德森、彼得·J.希尔著,张敏敏、林婉琳译,格致出版社
本书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将美国的边疆历史置于新的理解框架之中,强调制度的产生演化,如何帮助人们促成合作、化解冲突。驯服美国西部的真正英雄,不是牛仔和好汉,而是普通人在日常交往中推敲出的制度。正是这些制度确立了西进运动中土地、矿产、水域等自然资源的产权,激励人们合作共赢,避免公地悲剧。
《此处葬曹操》
唐际根著,中信出版集团
关于曹操墓,民间一直都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言。2006年意外发现的一方两晋时期的墓志透露了曹操墓的方位。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曹操墓的发掘故事,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证认定墓主人身份,根据一系列关键证据对公众的质疑逐一进行科学回应,再结合科技与人文的方法,以全新的研究成果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和他的时代。
《烽火世界:漫长的战争(1914~1945)》
[英]丹·琼斯、[巴西]玛丽娜·阿马拉尔、[英]马克·霍金斯-达迪著,张孝铎译,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惨烈和血腥的,发生在20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尤其如此。从斐迪南大公遇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从德国法西斯崛起再到原子弹爆炸,本书呈现了一段艰苦卓绝的、令人痛心的、改变整个世界的历史。
《虢国夫人游春图:大唐丽人的生命瞬间》
黄小峰著,河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传世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品读。全书十章,从虢国夫人的历史、文学形象入手,借助对画作主题的形成与画作递藏的梳理,带领读者逐一解读这件作品的视觉图像中所蕴含的历史细节。
《花木间的智慧:民族植物学自然笔记》
龙春林、刘思朝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本书以西南地区十个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依赖的植物资源为切入点,讲述了少数民族同胞关于各类植物资源认知、识别、命名、用法、保护等方面的传统知识。
《欢迎来到日本中世》
[日]吴座勇一著,杨晓钟、寇梦珂、唐珊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日本中世——平安时代末期至战国时代,不仅是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也是和室、和食等日本人生活文化形成的时期。后妻打、赘入婚;阴阳师,巫女;连歌大赛,寺社巡礼……中世的社会生活开放活泼,盎然生趣。本书从婚丧嫁娶、教育娱乐等多角度,全面解读了当时各阶层人的生活、心性,乃至价值观,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日本中世史。
《惊奇艺术史:你不知道画布背面的故事》
[美]珍妮弗·达萨尔著,李伟彬、张洁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蒙娜丽莎》曾经两度失窃?《救世主》是不是达·芬奇的真迹?凡·高或许死于谋杀?英国画家沃尔特·西克特是“开膛手杰克”?在你熟悉的世界名作背后,还有许多使这些名作得以存在和流传的逸闻。北卡罗莱纳艺术博物馆艺术策展人、独立播客作者珍妮弗·达萨尔,讲述画布之下的艺术史里,12个充满悬念且令人惊奇的故事。
《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
包慧怡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誉为打开莎士比亚戏剧大门的钥匙,154首诗作为一个完整宏大的“诗系列”让人着迷又生畏。《镜迷宫》由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包慧怡历时五年写就,期待每位热爱莎士比亚的读者都能通过这套书,更亲切地理解莎士比亚的诗歌魅力。
《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
[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著,龚瑨译,后浪·上海三联书店
如何解释欧洲近代初期数十万“女巫”被处死?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针对妇女的战争同时发生?通过回顾这段300年的历史,费代里奇表明对女性生育和身体的控制(以攻击女巫为代表)是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关键步骤。以女性视角对话马克思的原始积累学说和福柯的身体理论,对传统历史叙事和理论范式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空中花园:追踪一座扑朔迷离的世界奇迹》
[英]斯蒂芬妮·达利著,萧谙译,方尖碑·译林出版社
空中花园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古希腊罗马人为何称它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究竟是哪一位伟大帝王建造了它?花园运用了哪些惊人的技术成就?又对后世的花园设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斯蒂芬妮·达利深入研究了神话传说与古典文献,对这座传奇花园的位置与形象给出全新的解释,生动描绘出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古代文明。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
[意]卡洛·罗韦利著,王子昂译,磨铁·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知名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在《七堂极简物理课》后的科普新著,从量子纠缠到多重宇宙,经典物理世界崩塌后,量子理论重新阐释我们如何存在于宇宙之中。
《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澳]张磊夫著,邹秋筠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履单:无所不有与一无所有》
[美]亚历克·麦吉利斯著,曾楚媛译,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一场始于2008年、终于2020年的调查,双线剖析亚马逊崛起和美国分裂,展现科技加速的社会如多米诺骨牌般倒下。
《米沃什传》
[波兰]安杰伊·弗劳瑙塞克著,乌兰、李江颐、李佳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切斯瓦夫·米沃什,伟大的波兰诗人,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的世纪诗人”(希尼语),他一生的故事和他的时代故事并步而行。这位永恒的旁观者在立陶宛、波兰和法国度过了他漂泊动荡的大半生。尽管历尽艰辛、孤立和无名,米沃什始终相信诗歌的变革力量,诗歌是道德抵抗力的源头,是集体希望的源泉。
《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
刘建辉著,甘慧杰译,凤凰出版社
作为东亚与西方交往的重要窗口,日本的有识之士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20年代,时刻观察并体验着上海。上海如何从举世闻名的“摩登”变成“魔都”?她的城市性格中混杂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她又是如何影响东亚世界的?都是本书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数字工厂》
[德]莫里茨·奥滕立德著,黄瑶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对许多人来说,数字技术正在消除无需技巧的重复劳动。本书用直白细致的描写展示了数字化时代下真实的劳动场景:亚马逊仓库中的拣货工人,游戏行业的金农,通过互联网合作的众包工人,以及被隐藏在算法后的平台审核员。人工智能或许并不能取代人类劳动。如果说数字化改变了什么,它只不过是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工厂。
《西方艺术三万年》
王瑞芸著,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中,作者从“人与艺术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出发,梳理了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从原始洞窟壁画讲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
《先发制人》
[以]罗南·伯格曼著,龚萍、高礼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摩萨德、辛贝特、以色列国防军定点清除计划的首部权威史。犹太法典有言:“如果有人来杀你,你就先杀了他。”这种采取一切措施甚至最极端手段来保护犹太人民的本能,深植于以色列的基因中。建国后,这更是以色列情报部门和武装部队的责任。然而,暗杀一个人或若干人就能使世界变得更安全吗?
《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
唐元鹏著,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熊廷弼,明末“辽东三杰”之一,“有胆知兵”,一生三入辽东,终为党争所陷,其跌宕起伏的官场人生,正是晚明政局的缩影。本书围绕熊廷弼之死,记录了熊廷弼最后十七年的人生,以及晚明的边防形势和政治争斗,还原了大明危如累卵却无以自救的迟暮困局。
《一个民主的安全世界:自由国际主义与全球秩序的危机》
[美]G.约翰·伊肯伯里著,陈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对自由国际主义在现代的兴起和演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自由国际主义为自由民主创造了一个国际空间,维护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保护、开放与社会团结、主权与相互依存等相互冲突的价值观。本书认为,在以经济和安全相互依存度上升为标志的21世纪,经过改革和重塑的自由国际主义仍然是保护自由民主最可行的方案。
《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
陈平原著,商务印书馆
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之一,演说在晚清的兴起,令人瞩目。整个20世纪中国,但凡有效的思想启蒙或广泛的社会动员,都离不开这一利器。正因此,对于“演说”的研究,不仅涉及其具体内容,更牵涉演讲的立意、文体、姿态、听众反应及传播效果等诸多视角。而所有流传久远的“伟大的演说”,更与整个时代的风尚与精神相契合。
《朝不保夕的人》
[英]盖伊·斯坦丁著,徐偲骕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每一个生存不稳定、看不见未来而只能活在当下的人,都正在滑落为朝不保夕的人。他们是谁?为何如此?如何避免成为他们?本书以朝不保夕群体的恐惧和欲望作为经济思考的核心,剖析该群体崛起的缘由和组成分子的样貌,反思他们为何会听信政治谗言而堕入民粹主义的深渊,提出要获得应有的自由与安全,基本收入方案可取且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