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上市公司退市在A股早已不稀奇,但连带着可转债一起退市却是个新鲜事。5月22日,*ST搜特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触及退市指标,公司股票及其可转债被终止上市,搜特转债或成为首只因正股退市而强制退市的可转债。此外,*ST蓝盾也因触及退市指标被终止上市,其可转债已进入退市整理期,引发投资者对可转债信用风险的担忧。
可转债兼具债券和股票双重属性,自诞生以来颇受市场欢迎。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可转债“下有保底,上不封顶”,即上涨时有“股性”加油,下跌时有“债性”托底,投资者“进可攻退可守”,几乎稳赚不赔。在可转债30多年发展中,此前一直未出现因正股退市而退市的情况,也未发生过实质性违约事件。
随着搜特转债等的退市,零违约历史或将被打破,可转债信用风险浮出水面。虽说可转债退市后,依然可以执行赎回和回售等条款,但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因经营不善导致退市,财务状况并不乐观,资不抵债、拿不出钱进行赎回的可能性较大。而如果启动破产重整,公司发行的可转债划归为普通债权,清偿顺序相对靠后,刚性兑付亦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接连2只可转债退市,投资者蓦然发现,“长期稳定的羊毛”不稳定了。事实上,可转债退市并非完全出乎意料,早已在相关规则中埋下了“伏笔”。根据交易所上市规则,上市公司股票被终止上市的,其发行的可转债及其他衍生品种应当终止上市。过去A股退市难、退市少,成就了可转债30多年零退市、零违约的“神话”。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市场优胜劣汰加快,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形成,以上市股为锚的可转债也跟着出清,违约风险随之上升。退市,或将成为可转债市场新常态。
市场在发展,生态在改变,投资者没有理由一成不变,是时候重塑对可转债的认知了。投资者要改变“闭眼买债”的路径依赖,学会优择品种,规避风险。在选择债券时,要理性评估正股基本面、成长性、估值水平以及发债公司偿债能力等,防范债券退市、违约风险;在取舍标的时,应远离正股业绩表现不佳、估值较低、退市风险较高的标的,而选择正股经营效益良好、估值合理且随市场下跌估值出现压缩的标的。并密切关注可转债市场风格变化,及时调整配置比例和结构,学会在市场波动中“游泳”。
监管也应当跟上形势变化。目前关于可转债的退市处理还有不少空白和盲点,监管部门应尽快打齐补丁,给予市场明确预期。比如,可进一步明确可转债在退市后是否仍存在交易可能、是否还拥有转股功能等。同时,应加强对可转债的风险防控,强化发行前的信用评级,对于信用资质较弱的公司,可考虑提高担保资产与回售条款等相关要求,适当提升准入门槛,以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
全面注册制下,证券市场将迎来全方位、根本性的变化。过去一些“无脑买入”“跟风买入”的简单套路行不通了,一些规则制度上的短板不能视而不见了。各市场参与主体还需顺时应势,调整包括可转债在内的投资方法,完善配套制度,提升风险意识,共促A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李华林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