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1】马看见什么,是由人决定的——心外无物
(相关资料图)
在电影开头,殷寿就说出了这句话——马看见什么,是由人决定的。
而这句话贯穿了封神1整部电影,质子们最初以为殷寿是英雄,所以仰慕于他。
而姬发就是质子们的一个缩影,他近乎盲目的相信殷寿说的一切,恳切的相信自己追随的英雄不会有错。
即便自己的亲生父亲姬昌告诉他真相,他也只会觉得,我亲眼所见,难道还比不过你在西岐靠几根草棍算出来的东西吗?
直到后面殷寿宗庙显露出真面目的时候,才意识到他们被殷寿骗了。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句话的点在于殷寿显露出来的部分,是他想让质子们看到的部分,所以不怪质子们。
质子们就如同影片开头眼前被蒙上的马匹,被殷寿驱赶着迈入战火里。
他们成了无明,不明白,不知道,不通晓事理。愚痴无智慧。听凭殷寿命令,成了被殷寿驱使的傀儡。
而有智慧的,如姜王后,是能够意识到殷寿不是好人,所以才会说出那句话:“你不了解你父亲的为人。”
所以我突然在想,到底是殷寿隐藏得太好,还是质子们不愿意去承认,自己所追寻的英雄是那个样子——就像很多恋爱脑一样,不管别人怎么劝,他们就是死活不听。
……
即便被家暴,被出轨,他们也不会离开那个人。不管是因为那个给他们提供了他们想要的东西,还是他们无法承担离开后的后果,归根结底其实是一样的。
在修行中,有一句话是,一切向内求。
在看见了别人的蒙蔽后,一切还要返还自身。
所以我在想,我们能不能够将这句话换一下关键词,把马改成生灵,把人改成心。
那么这句话就会变成:万物生灵所看到什么,是由它们的心决定的。
如,姬发把殷寿看成是英雄,是因为他们心里就有一个对英雄的追求,而刚好殷寿的伪装就是这样。
他们所追求的只是一个幻象。
而当他们不再去追求那个幻象,真正公平客观的去认识殷寿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认识到了殷寿本身是一个邪恶的人——当然这可能跟殷寿到后期逐渐显示真面目有关。
但是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心选择放弃蒙蔽,而去看见真相。
这也就印证了开头的那句话,你看见什么,是用你的心决定的。
而这句话刚好符合了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也是佛家所说的“一切为心所造”。
有很多人认为这些话都十分的唯心主义,但事实上,他们是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的。
只是说,他们认为你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认知,其实只来源于你自己的内心。
不是有一句话叫做,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吗?
猥琐之人,所见之处,皆是猥琐。
而心怀希望之人,看到的整个世界,都是满怀希望的。
即你对这些世界的一切感受,都基于你自己内心的感受。
那么举一个例子。
就像你看见了一个十分美丽的花朵,这个花朵,它就是这个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不代表你闭上眼睛不看,它就不存在。
但它之于你来说,只是一个客体。
如果你闭上眼睛不看它,它之于你来说,它就是不存在的。哪怕他实际上存在。
如果你心情不好,你认为这朵花非常丑陋,那么在你的世界中,这朵花就是丑陋的,跟它本质上是什么毫无关系。
你看,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不是由你的心决定的?
所以,人生在世,绝不是说,只去追求物质世界的客观东西就足够的。
因为不管你追求再多那些东西,之于你,也只是一个客体。作为主体的你是没有半分进展的。
如果到最后,客体胜过了主体,你只会迷失在这个客观世界。
所以阳明先生才会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而在传说中,释迦摩尼降生时,脚踩七步,一步一莲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吾独尊。
这句话被网络文学用烂了。
但实际意义却是,在这天上地下之间,无论你拥有多少客观物质:金银珠宝玉石,却惟有这个“我”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一切为心所造,为心所现,都是“我”起心动念所行所为所映射出去的。
人这一生,要么修心,引导着心。要么被心所驱使牵引,成为外物的奴隶。
而世事如镜,一切业,无论善业、恶业皆自作自受,纵为父子亲眷,无有替代。
该殷寿偿还的罪孽,殷郊无法代替偿还。而殷郊善业下得到的母子之爱,亲友之情,殷寿无法代为得到。
世事皆是如此。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又何尝不像那些被黑布蒙住双眼的马,受人牵引驱使,奔赴战场呢?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抚下自己那颗躁动不停的心,撕掉眼前黑布,不断修行,不偏不倚的去看整个世界。
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