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月底进场以来,箭扣长城研究性修缮第一阶段——考古发掘正在抓紧进行。刚挖到第一座敌台、怀柔长城145号敌台,就发掘出一块石碑、一铺火炕,还在火炕的灶坑里发掘出破碎的陶盆和被烧过的骨头。丰硕的成果让项目各方十分惊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箭扣长城研究性修缮范围自东向西涵盖怀柔长城141号—145号共5座敌台,全长400多米。考古发掘从145号敌台开始。145号敌台是一座实心敌台,发掘前二层铺房已经坍塌,残存一圈墙基,铺房里残砖碎石浮土堆积了厚厚一层。二层的垛口墙也基本全倒了,只在四个墙角残存半截墙体,西侧、南侧的垛口墙倒向内侧,坍塌的墙体墙砖还按砌筑时的顺序排列趴倒在地。北侧垛口墙坍塌后,连带一层的敌台也掉了一角。考古发掘前,敌台顶部长满树木和杂草,远看整个敌台像花盆一般。
考古人员按照清理灰坑的方法对坍塌的二层进行清理,即清一半、留一半,通过分析断面土层成分,研究敌台坍塌的历史过程。7月5日,在清理铺房北墙外侧的地面时,第一个惊喜出现了!
“发现一块石碑,出土时碑文一面向下,推测这块石碑原来镶嵌在北侧垛口墙内侧,墙体倾斜倒塌后,石碑脱落。”项目考古负责人、北京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尚珩介绍。石碑为青石材质,保存完整,边框刻着缠枝卷草纹。因为脱落时碑文面朝下,因此碑文保存完好,字体为繁体字,字迹娟秀,清晰可辨。
“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铜梁张□□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邯郸张□□……”碑文记录着修这座敌台的负责人,从最高长官到“把总”和“边石窑匠”。不同的是,官阶高的人只有姓,名字处留有两个字的空白。等级较低的负责人则写了全名。碑文的落款是“万历十二年”。
“近些年在箭扣长城修缮过程中,已经发现了3块石碑,其中在箭扣三期修缮段发现的石碑有时间记载,落款是‘万历四十五年’。因此145号敌台这块石碑的出土,把箭扣长城有考古依据的修建时间至少提前了33年。”尚珩表示,箭扣长城是明代砖石长城的典型代表,不同的石碑记录的年代不同,也可以佐证箭扣长城不是一次性建成的,而是不同年代逐步修建的。
惊喜接连不断。在清理到铺房里面时,在距离原始地面四块砖的高度,考古人员发现了一铺火炕。清理后能清晰地看到炕面的石板,从侧面能看到炕面下的火道。炕前还有一个不大的灶坑,里面有破碎了的瓦罐的残片,让人立即联想到曾经有人用瓦罐在这个灶坑上做过饭。
7月7日,烈日炎炎,记者前往现场采访。当天,考古人员在一层一层收集灶坑里的土时,发现了多块骨头,形状不一。而且有烧过的痕迹,有的已经碳化了。这是什么生物的骨头?它们又是怎么出现在灶坑里的?有待专家们进一步研究解读。在灶坑里的土层里,还有很多黑色的小炭点,有可能是树枝等燃烧后留下的,也有可能是植物的种子炭化的痕迹,如水稻、小麦等。考古人员已经将灶坑里的土全部取走,回实验室进行浮选,这将有助于分析当年戍守长城的士兵的饮食结构。
据介绍,去年,国家文物局首次批复了两个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都在北京段,一个位于延庆大庄科长城段,一个就在怀柔箭扣段长城上。
“研究性修缮不同以往。相比传统修缮项目来说,在前期增加了考古环节,将为后期修缮设计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相比一般考古项目来说,研究性修缮的考古直接为后期修缮如何解决病害服务,针对性更强。因此,研究性修缮标志着长城保护由抢险加固向预防性、研究性转变。”怀柔区文物所所长张彤告诉记者,以研究性修缮为起点,长城保护也将从排险加固向更加立体的文化展示迈进。
据了解,大庄科段长城考古已于6月初完成;箭扣段预计将于8月底完成,期待后续还有更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