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双全的中产阶级一家,度蜜月的新婚夫妇,随身携带母亲骨灰的单身富婆……他们来到夏威夷“白莲花度假村”,还能掀起什么波澜?自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电视剧《大饭店》后,这类架构被反复操练,彻底泯灭了观众的期待,因其中内置着结构性困境:人物必须在短促的度假时间中,完成一个个故事,不借助偶然的力量,很难成功,由此留下斧凿与模仿的痕迹。
快故事倒逼主题轻浅化,荒诞搞笑、赞美真情、甜俗之爱、粉饰平凡之外,难有其他。随着批判性消解,创作亦被消解,此类影视剧已成快消品。出乎意料的是,依托这一滥俗的旧框架上,《白莲花度假村》竟修炼成神剧,且跻身新发布的艾美奖最佳剧集榜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白莲花度假村》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原因很多,但给我留下最深感受的,是它复归了影视作品的批判性,这使它从“演个好故事给你瞧瞧”,变成一面镜子——让观众不仅看到别人,也能看到自己。
是的,我们都被困在《白莲花度假村》中,所以哈哈大笑之后,别有一番酸爽。
你消费什么,就决定了你的身份
《白莲花度假村》的核心是批判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肇兴于19世纪中期,20世纪成为主流,其主旨是:资本为自我扩张,制造出各种符号,如品牌、流行、时尚、奢华感、时代精神等,刺激人们持续消费,并为此付出更多劳动。
消费主义是最好的推销员,一旦被它掌控,买买买便成幸福之源。
消费主义也是一套巧妙的说服术。通过树榜样、炒概念、造梦想等,让人们相信,人生义务不是“做对的事”,而是“把事做好”,从而放下道德、逻辑、人文精神等,专攻成功学,在“又捡到便宜”的鼓励下,接受资本掌控。
消费主义还是一套自我奴役术,让人吞下“今天付出,明天收获”的鸡汤,自己剥削自己。
通过消费主义,资本成功地奴役了人,而且改造了人。在今天,每个现代人的内心深处都已被掺入“消费者”的成分,快餐、霓虹灯、百货商场等融入童年记忆,成为快乐、浪漫、梦想的一部分。在消费社会中,人的身份由消费什么来决定,可这是一个动荡的身份:消费品会迅速普及,手机、汽车、个人电脑等都曾是身份的象征,如今已大众化。于是,现代人必须不断创造并追寻新的身份标志物;有了汽车,还要豪车;有了豪车,还要游艇;有了游艇,还要私人飞机……踏上这条不归路,才能维持阶层感。
现代人没有固定的身份,他只是在扮演某个身份,在纷繁的现实面前,其无根性充分暴露——虚伪、无情、麻木、丑陋……现代人假装自己的文化来自历史、良知与“理应如此”,但事实上,那不过是将博弈结果合理化。《白莲花度假村》准确地撕下了这层伪装。
所谓“压舱石”,其实都是演员
《白莲花度假村》的故事围绕三条游客线展开。
第一条线是女高管一家。妻子是高科技公司高管,头顶成功女性的光环。她自私、自恋却自失,用繁忙的工作来躲避烦恼。她的丈夫则是标准“白左”,满嘴大道理,对儿子终日沉迷于手游无可奈何,他想像当年父亲教育自己一样,在孩子心中树立起“爸爸是男子汉”的形象,当他得知父亲死于艾滋病,而非癌症后,高管丈夫的三观崩溃了。
作为美式“中产夫妻”的标本,二人已习惯于用口头“高大上”代替道德实践,他们成功地将女儿变成新一代伪君子。和她一起度假的大学同学保拉不愿透露与度假村服务员恋爱的事实,因为“只要是别人的东西,她就会抢”。果然,高管女儿知道真相后,真的试图去引诱那位服务员。
高管女儿不是坏人,只是父母给她的都是假象,与真实的人生经验无法结合,她对抗不了逻辑森严的父母,只好耍心机,她和保拉是标准的“塑料闺蜜情”,度假带上保拉,只因保拉是“给你用来装酷的道具”。
正如保拉所说:“你觉得你很叛逆,但你就是他们(指高管夫妻)的同族。”
高管一家集大成地呈现了号称“社会压舱石”的中产人生,他们一分钟前讨论省钱,一分钟后关心世界和平。为赢得儿子信任,高管丈夫竟主动讲述当年出轨的经历,并表明,为挽回婚姻,整整花了7.5万美元给妻子买手镯。当话题转到美国当年对夏威夷土著的罪行时,高管丈夫展示了他的雄辩:“为了赎罪,我们把所有的钱捐出去,你愿意吗?”
高管以为赢得了辩论,却坚定了保拉的决心——帮出身土著的服务员偷窃高管一家,因为他有权拿回被剥夺的一切。可服务员下手时,高管夫妻因吵架半途返回,丈夫成功秀了一把“救妻”剧,二人破裂的关系瞬间修复,生活重归圆满。
在女高管一家身上,满是戏剧精神,没有情节,编造情节也要入戏。他们以为自己睿智、公允、宽容、幽默,其实他们都是演员,压根就没有自己。为了让人相信,才会装出仪式感、道德感和成熟感。
在消费社会中,无人能真正掌控自己
第二条线是新婚夫妻。
继承祖业的大款丈夫在精神上还没脱离顽童阶段,他一边激情,一边喋喋不休于旅馆安排错了房间,基于“决不能让别人占便宜”的信念,他与“白莲花度假村”的总经理持续暗斗,这让妻子意识到,他们并不是同一种人。发现新婚丈夫试图掌控她的人生,她决定逃开,彻底结束这段婚姻。
《白莲花度假村》中有两段“逃”。
一段是高管儿子在土著划船队中找到自我,和《麦田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一样,他决定逃离现代文明。
另一段是新婚妻子的“逃”,她向度假村按摩师倾诉,可对常年生活在最底层、发财梦屡遭破灭的按摩师来说,“自我”太奢侈也太虚假,她无动于衷地听完,便匆匆离开。新婚妻子突然明白了,让大款没收“自我”,总比让贫穷剥夺“自我”好,每个醒来的自我都是一片孤岛,除了自己,没人会为它遮风避雨。最终,新婚妻子选择了妥协。
新婚夫妇隐喻着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且呈代际固化的现实下,幸福已成泡影。大款母亲反复说“重要的是快乐”,毕竟在有的时代,人只能接受动物式的生存。
第三条线是单身富婆。
单身富婆生活空虚,用想象出来的病痛四处骗关怀,度假村的按摩师以为她真会投资,甘受其情感掌控。可单身富婆知道,层层外表之下,内心深处的她是一个酗酒的女疯子,她无力挣脱母亲曾对自己的扭曲。她随身携带母亲的骨灰,名义上是想撒在母亲生前最喜欢的海湾中,其实是她离不开母亲,她挣脱不了母亲的掌控。好在,一场爱情让单身富婆找到了自己。
这条线隐喻着中产阶级理想——财务自由——的虚幻,在消费社会中,人人都是受控者,无人能真正得到自己。
在《白莲花度假村》中,还有自作聪明的度假村总经理,在与大款互斗中惨败,他的职业精神、尊严、才能等瞬间清零。它们本是资本掌控人的工具,当资本任性时,它们一钱不值。得知自己将被开除,总经理淋漓尽致地服务了一把,这让他感觉很“爽”,可干得越认真,他就越像小丑。
美不只是好看,还要有批判性
《白莲花度假村》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如此有震撼力,因为作为现代人,我们也都身在其中,总有一个角色、一句台词,让我们感同身受。
因种种原因,直到上世纪90年代,消费主义在中国才勃兴,其间虽有“诗人死了”“人文精神大讨论”等声音的对冲,但从整体看,它的影响是碾压式的:一方面,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育了百余年,足够成熟和强大,本土思想资源不足与之抗衡。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进步因素,比如在推进两性平等、扩展个人空间等方面,消费主义发挥过一定积极作用。
在相当时期,消费主义戴着社会进步的面具,可事实是,消费主义是为资本服务的,而非为人服务。当资本与人的利益一致时,它会呈现出“有利于人”的溢出效应,可二者有冲突时,人的利益会优先被牺牲掉。可真正意识到这一问题,非一代经验积累可成,这使《白莲花度假村》的价值得以凸显——用别人多年的积淀,重新审视消费主义。
其实,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女高管一家、富先生穷妻子和单身富婆,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是高谈阔论,还是逃离,还是放弃自我、接受现实?有多少人会像剧中高管儿子那样,勇敢地追问一句:“我原本有什么人生?”
除观念点化外,《白莲花度假村》在创作手法上亦有值得借鉴处。同为写实作品,剧中10个人物都非英雄,在相当时期,这被视为“写实主义塌陷”,属于败笔,可从实际效果看,《白莲花度假村》并未因此减色。这提醒我们:表现真善美,不等于必须编造一个高大全式主角,也不等于题材决定一切,更不等于彻底遮蔽假恶丑。保持批判性,才是写实主义,才能真正弘扬真善美。
丰子恺先生曾说:国人常误以为好看的就是美的。在今天,有批判性的也是美的,直面现实,表达真实,方为正途,《白莲花度假村》恰好提供了一个好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