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上一声蝉,沙头千里船。行经朝雨后,思乱暑风前。

宋代-梅尧臣的诗,道出了夏至过后,真正酷暑来临了。

今年夏至,让中医专家来指导大家应该注意点什么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至者,极也。夏至日,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午”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之时的开端、火热渐盛,端午节也称为“端阳节”。

俗话说“夏至一阴生”,按阴阳五行理论,即“热极生寒、阴阳转化之妙”,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经开始生长;保健养生之妙在于顺时而为,因时制宜。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因此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阳气渐消,夏至宜适时“养阳”;同时“一阴生”,不宜助阴达寒。

夏季应三因制宜,畅情志,慎起居,调饮食,适量运动。

情志调护: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不要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要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拥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慎起居:夏季炎热,宜晚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消除疲劳之感,三有助阳养阴之妙:午觉是以阳养阴,子觉是以阴养阳。所以只要能合上眼睛一会,就能达到很好的养阴效果。

调饮食: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疗疮之疾。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也不可过寒,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此外,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适量运动: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因人制宜:夏至日起,炎炎夏日里人们容易“上火”;特别是湿热体质的人们,这时候更容易出现暑湿内伤表现。因此,这时候要注意清泄暑热;而夏至气候特点是“湿热”和“暑热”,容易引起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心悸短气等,这都是暑热伤脾所致,所以养护脾脏也非常重要。

常说“冬病夏治”,“冬病”是指在冬季好发的慢性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关节疼痛等疾病。之所以好发在冬季,主要是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抵抗力下降,而造成疾病反复发作。除了我们熟识的“三伏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灸。

夏至时节最好用灸,这是借天地之力以宣畅人体阳气的方法。可施灸以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大椎、足三里等穴位,能温阳散寒、行气活血,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欢迎来市妇婴中医门诊开启“冬病夏治”之旅,辨证施灸,治疗和维护妇科、消化、呼吸、骨关节系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