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
#明天才入伏# 冲上热搜
7月11日将正式入伏
(资料图片)
标志着我们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对于这一“噩耗”
网友表示:“服了”“我不信”“五雷轰顶”
入伏后要注意什么?
一文了解↓↓
01
今年三伏又是40天!
为何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
“伏”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
今年“三伏”又是40天
这也是从2015年以来
连续九年“三伏”长达40天
三伏天“火辣辣”是多重因素所导致: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也就更热。
02
南北三伏不同“模式”
高温天气,预防中暑!
南北方的三伏天是不一样的热
你是“炙烤”模式还是“桑拿”模式?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
老年人、冠心病人、体弱者
长时间户外高温环境或强体力活动者
非常容易中暑
同样的温度
南方的湿热比北方的干热更容易中暑
轻者,头晕、呕吐、无力
重者,痉挛、晕厥、休克
如何有效预防中暑?
常备药物:夏季家中可准备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片)
正确饮水:少量多次补水,千万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500毫升);建议先喝一两杯水,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
室内降温:室内要注意通风降温,适当使用电风扇或扇子;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C,以免出门时难以适应。
室外避热:穿透气性、吸湿性较好的服装;晴天外出时要戴上遮阳帽或打遮阳伞,避免阳光直射。
科学冲凉:不要在剧烈运动后或大汗淋漓时立即洗凉水澡,先休息15~30分钟,等体温恢复、汗液干透或微微出汗时再洗澡。
中暑了,怎么办?
轻症:迅速脱离高温、高湿、日晒环境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及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
重症:迅速降低核心体温,争取在半小时左右将核心温度降至39℃以下;及时就医,注意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各脏器功能状况。
除了身体中暑
还要预防“情绪中暑”
高温天气不仅会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下降,还易引起肝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焦躁易怒等。
由于人的神经系统对气温、气压和湿度等自然要素的变化比较敏感,高温气候会影响人体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水平,于是产生“情绪中暑”症状。
预防“情绪中暑”,可以通过调节心情、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方式,从而避免不良情绪影响。
03
这些养生谣言,不要信!
俗话说“冬养三九,夏养三伏”
意思是伏天养生做好了
一整年都会少生病
但有些养生谣言,不可信!
谣言一:伏天不能碰冰镇饮料
三伏天能不能碰冷饮,要看体质
热性体质,可以适量地喝冰水或凉性饮料
虚寒体质,热天应尽量喝温水或凉白开
但是过分喝冷饮都会影响脾胃健康
喝冷饮也需要小口慢喝
谣言二:伏天养生应以热制热
三伏天的“以热制热”指夏季养阳
在阳气最盛的节气里乘胜追击补养阳气
但“以热制热”并不是一味热着
可以把冰镇饮品换成温或常温凉茶
用温水洗澡而不冲凉水澡
谣言三: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防中暑
藿香正气水并不用于防中暑
而是用于治疗暑湿感冒
因热天夹杂湿气而引起的
发热、胸闷、腹胀、吐泻等
谣言四:“夏练三伏”适合所有人
夏练三伏指在夏季最热之时
通过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的耐热性,预防中暑等
但“夏练三伏”需要技巧:
选择清晨或傍晚温度相对凉爽时最好
地点选择在有遮阳的地方
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
江南、华南等地多35℃以上高温天气
高温日数一般有7~9天
且湿度较大,体感闷热
注意防暑降温!
(央视新闻综合生命时报、健康中国等)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郑弘 张庆
主编丨关美璐
编辑丨王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