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愉快的旅途:行走在山岩间的小径上,我们一边呼吸着早夏时节风中的花香,一边浏览着蓝天下步移景异的山峦起伏,最后来到旅途的终点——位于东岳泰山之阴的一处人迹罕见之地。”86年前的那个初夏,一对伉俪乘坐火车来到济南,下了车直奔四门塔,在这里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在泉城大地上续写了一段历史佳话。这对夫妇正是梁思成和林徽因。那一年,他35岁,她32岁。

四次来济

唯四门塔之行最放松


(资料图)

梁思成和林徽因与济南有着深厚情缘,曾四次到访济南。

林徽因首次访问济南是在1924年4月,陪同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来济南访问,同行的还有诗人徐志摩。

1931年11月22日,梁思成首次到访济南,吊唁乘坐飞机不幸遇难的诗人徐志摩,返回北平之前,他按照林徽因的叮嘱到坠机现场捡回“济南号”飞机残骸的一块木板。

第三次,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起访问济南,就是四门塔之行,在1936年6月。

1937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带着两个孩子及外婆流亡途经济南,曾在朋友帮助下在大明湖一家旅舍滞留过两天,然后在津浦铁路济南站挤上了南下的火车。这是他们第四次与济南产生交集。

四次到访济南,唯有第三次夫妇俩的四门塔之行身心最为放松,也是收获满满。梁思成、林徽因考察了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元、明两代塔墓三十余座,千佛崖唐代造像和涌泉庵等,还去灵岩寺考察了千佛殿、辟支塔、慧崇塔、法定塔等宋、元、明历代塔墓140余座,又在章丘考察了常道观元代大殿、白云观、清静观元代正殿、文庙金代大成殿、永青寺等。从横向时间坐标看,两人婚后的15年里,走过国内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四门塔的行程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瞥;但是,从纵向空间坐标审视,不起眼的一小部分建筑考察也是非同寻常的精神史诗。

今天,当我翻开《中国建筑史》,看到梁思成对四门塔的研究描述,瞬间找寻到身为济南人的自豪感。四门塔“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门,中立方墩,墩四面各坐一像。塔身单层,平素无饰”“它是国内该类型塔中最古老的一座……屋顶是一个阶梯形的金字塔,上覆以一个缩小的印度窣堵坡样式的尖顶”。梁思成还通过对全国各地大量古塔的深入研究和比较,得出一个令济南人振奋的考古结论:“中国古塔,是在其传统多层结构之上覆以印度窣堵坡样式的有趣结合。神通寺四门塔是这种融合样式最早和最简洁的实例之一,它在中国古塔的演进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思成《五座中国古塔》)“最早”“最简洁”“极其重要”三个关键词,足以证明四门塔在中国古塔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社会价值。

苦中作乐

惊叹于古塔独特之美

建筑考察硕果累累,但田野调查过程充满艰辛和疲累,或者说考古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苦行僧式的孤独事业。梁思成最感谢的就是妻子林徽因,最愧对的也是她。他在《图像中国建筑史序言》中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从在大学建筑系求学的时候起,我们就互相为对方‘干苦力活’。以后,在大部分到实地调查中,她又与我做伴,有过许多重要的发现,并对众多的建筑物进行过实测和草绘。近年来,虽然罹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该归功于她。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当天抵达济南后,梁思成、林徽因从火车站徒步走到四门塔,顶着烈日,肩扛行囊,七八十里的路程,他们走了整整一天。梁思成曾因车祸导致左腿骨折,手术后左腿比右腿短一厘米,走起路来一高一低,比较吃力。四门塔带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荒草野树,恍若兔狐栖身之地,抬头仰望,塔顶也长满瓦松和杂草,以至于遮挡得看不清塔的全貌。两人顾不上旅途疲劳,撸起袖子躬下身子就干活,扫除、清理,连同附近龙虎塔、千佛崖的杂物一块清除干净。由此可见,那个时候四门塔周围的环境非常恶劣,他们二人不怕苦累,不惧高温,一头就扎进建筑测量和实地考察工作中。

6月的济南溽热、无风,林徽因头戴草帽,白色短袖衫束于腰间,脚踩着墓塔塔基边缘,手扶塔身,拿着尺子测绘。周围杂草丛生,塔下碎石遍地,地势凹凸不平。不一会儿,汗水就湿透了她的衣衫,她用毛巾擦一把,接着干。“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地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夫妇同心协力,彼此照顾,苦中作乐,而四门塔的独特之美着实令他们惊叹连连。走南闯北欣赏佛塔无数,九顶塔独一无二,全国仅此一例,基本上属于亭阁式塔,但塔顶又分建九个密檐式小塔。只是塔有毁损,顶部九塔只剩五个,再看看旁边的衰草残砖,梁思成和林徽因更是唏嘘不已。

梁思成、林徽因到访四门塔,只有短短几天时间,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却不可估量。新中国成立后,四门塔、龙虎塔先后得到维修。1962年,济南市准备维修九顶塔时,派人到北京请教梁思成。梁思成听取了汇报,审阅了照片、图纸等资料,亲笔修改图纸。最终,九顶塔恢复了昔日的风采。梁思成十分高兴,他在《文物》杂志上撰文,称赞九顶塔维修“做了第一等的工作”。

融入骨血

自带诗意和人文温度

1920年春天,林长民以国际联盟协会中国分会代表身份赴欧洲考察,特意携女儿林徽因同行。在伦敦期间,林徽因确立了献身建筑学的远大志向。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当时建筑系不招女生,她报的是美术系,选修建筑系的课程。他们收到梁启超寄来的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扉页上寄语:“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从那个时候起,“匠作之事”就正式进驻他们的生命,再也没有中断。学成回国后,他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婚后奔走在山河、庙宇、乡野,独轮车、毛驴、火车,风餐露宿,辗转颠簸,把烽烟与山河看遍,将病痛与艰难吞咽,与风雨和月光做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考察、测绘、摄影、绘图,走遍千山万水,绘制2000余件建筑与文物,解析大量文献,中国建筑演变的宏伟巨构在他们心中有了粗略轮廊,后在微弱而摇曳的灯光下完成《中国建筑史》,林徽因独自撰写了其中的第六章。

林徽因生下儿子梁从诫后,在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里,她与丈夫外出考察楼台亭阁、庙宇寺院,西北到过距甘肃不远的耀县,东南到了临近福建的宣平,足迹遍布六七个省份,从河北正定隆兴寺、苏州三清殿、杭州六和塔,到金华天宁寺、宣平延福寺、陕西药王庙,这其中就有泰安的岱庙和济南的四门塔。林徽因把全部热情和炙热融入心爱的事业中,“我们因为探访古迹走了许多路,在种种情形之下感慨到古今兴废。在草丛里读碑碣,在砖堆中间偶然碰到菩萨的一只手、一个微笑,都是可以激动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觉来的。乡村的各种浪漫的位置,秀丽天真;中间人物维持着老老实实的鲜艳颜色,老的扶着拐杖,小的赤着胸背,沿路上点缀的,尽是他们明亮的眼睛和笑脸。由北平城里来的我们,东看看,西走走,夕阳背在背上,真和掉在另一个世界里一样!”(《山西通信》)

有人说,林徽因的文字里氤氲诗意,我却觉得,诗情画意早已融入她的骨血和灵魂,她率先提出一个让建筑领域和学界称赞的概念——建筑意(《平郊建筑杂录》),自带诗意光芒和人文温度。如她所说,“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河的杀戮。”有处细节令我记忆深刻。1940年,体弱多病的林徽因和母亲、梁再冰、梁从诫从昆明前往李庄,梁思成因临行前脚趾感染破伤风,面临截肢的风险,不得不留下医治。在毕节逗留三天,梁从诫高烧不退,先用土方法医治,后来林徽因又带着梁再冰去买药,途中经过一处由孔庙改成的小学校舍,她强行拉着女儿进去察看校舍建筑结构,引来大群学生围观。林徽因告诫女儿:“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如果要参观,一定要看看这地方的县政府、重要机关、学校、孔庙以及街道布置法、城墙的建筑法才对,不是单看卖什么东西就算完事的。”显而易见,建筑考察已经成为影响她一生的习惯。

在梁思成、林徽因的生命中,“山东神通寺四门塔”不仅意味着田野考察的重大发现,还是中国建筑艺术殿堂无与伦比的精神宝库,使之惊喜,令之难忘,励之奋斗,留下永恒的黑白影像,定格美好的济南情缘。这份真挚的感情以及他们劳作的手泽,在今天犹温如昨,没有他们就没有四门塔文物保护的今天,没有他们就没有一座城文化血脉的传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