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路修好了,路灯亮堂了,下水道也不堵塞了,小区环境焕然一新,看上去特别舒心!”8月8日,和平区西塔小区居民张颖对改造后的小区很是满意。
随着改造工程的即将完工,之前的老旧小区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乱种的小菜园不见了,凹凸不平的路面平整了,小区还新增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入口大门、新中式屏风等景观。
(相关资料图)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今年以来,沈阳市结合“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和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紧盯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改造老旧小区475个,共计2717栋、总建筑面积1213.6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9.8万户,全力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品质。
小区改造 尊重居民意见
“老旧小区最需要改什么、怎么改,小区的居民最有发言权。”为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得民心、合民意,市房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老旧小区改造真正由“为居民端菜”转变为“由居民点菜”。
改造前,各级房产部门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业主委员会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相关政策,广泛征求群众改造意愿,将方案图、效果图在小区内进行多轮公示。改造中,邀请群众担任义务监督员,加强对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切实保障大家知情权、参与权,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通过全面的宣传发动,变“要我改”为“我要改”,营造“过程居民参与、成果居民享受、小区共同维护”的良好氛围。
居民全程参与沈阳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决策、建设和管理,每个点位组建“居民义务监督小组”,请居民坐在一起,搞“小板凳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调查问卷1.7万份,召开座谈会260余次,采纳合理化建议875条,根据居民意愿量身定制“需求清单”,给居民“菜单式”的选择,采用“一事一策”“一区一策”,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同时,沈阳夯实“人民设计师”机制。各区政府已选聘了129名“人民设计师”,每个老旧小区改造前在充分听取居民建议的基础上,“人民设计师”对设计方案修改完善,确保设计方案既尊重居民意见又符合设计标准。
共享成果 补齐设施短板
老旧小区普遍存在水、电、路、灯、管网、消防等基础设施落后,停车场、活动广场等配套不足的问题。沈阳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先急需、后改善”的改造原则,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定了“一拆五改三增加”的主要改造内容。
在具体改造中,沈阳重在拆除违建;重在实施“上改下”、屋面防水和节能改造、各类地下管线改造、道路改造、绿地改造;重在增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服务用房、增加休闲座椅等“城市家具”和城市书屋生活娱乐设施、增加消防和监控等安全设施。改造类型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和后续管理类,多措并举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同时,沈阳不仅补齐了老旧小区配套设施短板,还不断完善区域服务功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同步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打造完整社区等工作。
老旧小区改造为了居民,改造成果由全体居民共享。老旧小区下水道不堵了、道路新铺了、进出口畅通了、停车规范了、屋顶不漏水了、违建不见了、秩序有人管了、遇事有地方协商了……看着小区一块块短板被补上,小区一天天变得更亮丽,居民们喜笑颜开,为身边一点一滴的变化点赞。
改管并重 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改造中,沈阳坚持拆旧更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宜拆则拆、宜留则留,建立存量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协同机制。老旧小区改造在完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品质的同时,把展现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化脉络结合起来,如大东区万寿小区以“两邻”文化为改造特色,和平区西塔小区以“朝鲜族文化”为改造特色。
除了为老旧小区增加文化味外,沈阳还探索老旧小区智能化管控,对重点示范小区安装智能高清监控系统,监控信息集成到电脑端和手机App,实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
老旧小区改造坚持改管并重,落实后续管理,健全造血功能,建立一次改造、长期保持的管理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强化党建引领,深化“两邻”基层治理,积极打造“红色物业”服务项目,为群众构筑起邻里守望的“红色堡垒”。
改造前,先确定好管理单位和服务标准。探索专业物业企业管理、业主自治管理、保障型管理、社区管理等不同管理模式,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改造成果。鼓励国有物业企业提供保障型物业服务,为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提供兜底服务。
“相较于去年,今年的改造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但我们会通过精心组织、积极协调、全力推进,力争到9月末,475个小区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市房产局相关负责人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于海